欧洲减排先锋德国进一步提高了减排目标,欧盟碳价应声而涨。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同步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对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高碳产品贸易产生影响。
近一个月来,欧盟碳价屡屡创下历史纪录。
欧盟碳价(EUETS)一路高涨,在5月17日一度突破56.43欧元/吨的历史高位。仅在十天前,欧盟碳价刚刚突破50欧元大关,相较今年年初上涨幅度超过50%,相较2005年刚推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时的20-25欧元/吨,价格已经翻了一倍。
5月6日,德国总统默克尔刚刚在第十二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开幕致辞中宣布,德国将进一步提高减排目标,203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将较1990年减少65%,高于欧盟减排55%的目标,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也从2050年提前到2045年。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欧盟碳价攀升与欧盟碳市场第四期改革有关,收紧了配额分配。欧盟也在紧密部署与碳市场相衔接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会对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高碳产品贸易产生影响。
欧盟碳价为何翻番
欧盟各国在碳中和等气候目标上的不断加码,推动着欧盟碳价不断攀升至新的历史高位。对此,负责欧洲气候政策的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公开表示,决策者通过干预市场以应对价格上涨是不明智的。
“这是一个市场机制,如果想要实现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价格应该比50欧元的价格高得多。但这完全取决于市场。”弗兰斯·蒂默曼斯说。
碳价上涨对气候行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欧洲的许多商业决策都会自动考虑自身的气候影响。有分析称,二氧化碳价格需要达到每吨近100欧元,才能使可再生氢燃料等绿色工业技术与污染替代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德国能源智库AgoraEnergiewende的分析指出,到2030年减排65%是德国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必要路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需要全面退出煤电,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约70%,并在近十年内增加1400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
AgoraEnergiewende执行主任PatrickGraichen表示:“德国政府的新气候承诺进一步证明,全球碳中和的竞赛正在进行。德国工业界已经加入进来,希望成为相关技术的前沿阵地。其他G20国家也应该调整他们的气候目标,以免落伍。”
据德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德国观察”的气候政策专家OldagCaspar预计,低碳或循环碳产品将比多数人预期的更早地占领全球市场,没能及时做好准备的国家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然而,全球碳中和商业模式的“竞赛”才刚刚开始,其结果目前还很难预测。
碳价还有上涨空间
已有成员国对高昂且不断攀升的碳价提出了异议。此前欧盟碳价格的迅速上涨就导致波兰要求欧盟委员会进行干预。
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项目负责人龙迪(DimitrideBoer)认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高碳价格对气候行动是有利的,这意味着欧洲的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时会自动考虑到对气候的影响。
欧盟并未对碳价设定上限或下限,并且有相应机制允许欧盟在价格上涨到“当前情况无法解释的水平时”介入市场。
相比高昂的欧盟碳价,中国碳价要低很多。截至4月29日,我国碳试点碳价为5.53-42.02元/吨之间,其中深圳碳市场碳价最低,为6.44元/吨,北京最高,为47.6元/吨。在此之前我国试点碳价的历史最高点为122.97元/吨,约为欧盟碳价最高点的1/3。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过去八年试点碳市场运行阶段,各试点都或多或少对碳价调控进行过研究和相关规定。碳价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设定价格区间,也就是天花板和地板价,在价格偏离过大时拍卖或回购配额等。“相信未来全国统一碳市场会参考试点阶段及国际经验,对价格调控采取更为系统、合理的设计与安排。”
柴麒敏认为,碳价一定程度反映本地区的减排成本及配额供需关系,中国碳价比欧盟低是正常的,同时碳价水平也要考虑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出口敏感性行业,欧盟对此类产业也是豁免的。
龙迪则表示,如果欧盟有较高的碳价,那么中国的碳市场也更容易接受较高的碳价。目前,中国的碳市场只包括电力行业,但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其他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也将被纳入进来。更高的碳价将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非常有帮助。
OldagCaspar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全球碳价格很可能还会上升,这也会影响到中国。“比中国更有气候野心和更高碳价格的国家可能会敦促中国政府采取行动。这些国家将有兴趣增加与具有类似碳价格或气候野心的伙伴的贸易。因此,中国可能会逐渐失去出口市场。”
能否统一全球碳定价体系
在提出新的气候目标后一天,德国总统默克尔在接受彼得斯堡气候对话采访时表示,如果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统一的碳定价体系,将是非常可取的,这种价格必须逐步引入。
默克尔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全球碳定价体系的人。事实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多年来一直在推进这一想法,与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合作推出碳定价,如墨西哥、哥伦比亚、乌克兰等。
龙迪认为,随着全球向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