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家电之都”美誉的广东顺德,诞生了美的、格兰仕等在内的多家全球家电龙头企业,也由此衍生出一条从五金配件到电机、家电控制器、压缩机等在内的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家电配件产业链。优质的产业链土壤在滋养巨头的同时,也滋养起一大批以创新为驱动的小家电企业,小熊电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5年,帮老板干了10年家电研发的李一峰带着20多万元的积蓄下海创业,自己当起了老板,在小家电这个竞争激烈的“红海”中,短短十几年从零做到如今36.6亿元的年营收额,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小熊电器是怎样起步,并在一众企业中脱颖而出的?近日,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带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实地走进小熊电器,与董事长李一峰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电商红利撬开第一桶金
周一:李总,从履历来看,您是技术出身,毕业于哈工大,多年从事技术工作,能否分享一下您从技术人员到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李一峰: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讲,从哈工大电器专业毕业后,我就长期在家电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10年时间,从技术员、工程师一步步做到研发负责人,自我感觉走了一条比较扎实的路,也曾经在创业和继续打工之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在2005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海了。
回看创业之初,确实很不容易。我们开发的第一款产品是酸奶机,当时市面上还比较少见,产品设计出来后很难找到工厂为我们代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带着两三个人在一间70多平米的出租屋里,完成了第一批2000台酸奶机的加工。
周一:您最早的那一批订单是怎么来的?
李一峰:现在来看,当时我们刚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电商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我们最早的渠道是搜索平台和网络贸易平台。当时做网络推广的成本也非常低,主要就靠自身勤奋,尽可能多地发布信息,提高曝光率,通过这种方式和最早的一批客户建立了联系。
周一:小熊在创业之初就具备了较强的互联网基因,您怎样看待这对企业后来发展的影响?
李一峰:我一直认为,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和外部环境相匹配。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的资金很少,所以没有条件做常规的大众化家电品类,只能把资源集中在酸奶机这样一个小众的创新产品上。
确定了产品方向后,在渠道方面,我们也将重点放在了互联网上。2005年刚好也是国内互联网电商开始萌芽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从早期的一个沟通交流的工具,逐步开启向电子商务的应用升级。再加上当时处于创业初期,我们非常用心地在网上做推广和沟通交流,想方设法地赢得客户信任。现在回过头来看,小熊电器的成长确实在一路上享受到了我国电商红利的爆发。
周一:小熊的成长享受了国内电商大发展的红利,但如今电商整体增速不断放缓,您认为电商红利还能吃多久?未来会不会有衰退的迹象?
李一峰:在过去电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小熊的发展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但目前我认为电商经济还没有到衰退的地步。我的理解是,电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主流渠道,当前正处于稳定期的发展阶段,依然会有很多变革和创新出现。例如,近年来不断有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运营模式的出现,电商自身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
对我们而言,小熊品牌的崛起确实是在电商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立起来的,现在当然不能再指望电商还能够像十几年前那样爆发式增长。所以,我们更多地会将精力聚焦在产品本身,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品类,挖掘新的用户,开拓新的渠道,其中包括线下渠道,还包括海外渠道。对于企业而言,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多的。
用户导向开启品类裂变
周一:从第一款产品酸奶机发展至今,小熊电器现在有多少款产品?产品品类是怎样扩张起来的?
李一峰:当时推出了第一款产品酸奶机之后,我们也仔细分析过它的消费人群,发现主要都是一些偏年轻的、追求差异化的人群,其中很多都是大学生或者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比较高的接受度。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用户特征,我们就开始着手做了第一轮的产品品类扩张,比如电热饭盒、豆芽机等。
到了2009年的时候,小熊已经形成了几大产品品类。当时在战略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把现有的几个品类做精做深,还是继续扩张更多的品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前前后后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请教了很多“外脑”。最终在2010年,我们定下了清晰的战略方向:继续扩张更多的产品线,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所以2010年以后,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品类扩张的力度。发展至今,小熊大概已经形成超过60个产品品类,500到600个SKU(产品型号)。当然,我们大的产品范围还是在小家电,不会跨界。
回看当时的决定,我们认为还是正确的。因为当时我们已经锁定了目标人群,站在用户的维度考虑他们的需求,用现在时髦的话叫“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没有局限于几个现有的品类,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周一:有没有分析过小熊现在的主要用户群体?
李一峰:现在小熊的用户群体已经比较宽泛了,从大学生开始到四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