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策略观点
节后两个交易日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上证指数、沪深300、创业板指数周度跌幅分别为-0.81%、-2.49%、-5.85%。从板块结构看,煤炭、钢铁、有色等周期板块涨幅较大;消费者服务、医药回调显著。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多重原因导致:一是疫情冲击后的供需失衡,二是宽松政策下的流动性泛滥,三是常规限产与“碳中和”前景。海外定价的商品(有色、原油等)主要受到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国内定价的商品(钢铁,煤炭等)则主要受到后两个因素的驱动;国内外相互影响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普涨。从本轮涨价特征来看,后续PPI存在持续高位震荡的可能性,而向CPI的传导则可能仍然不顺畅。
涨价效应对A股市场的影响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PPI的上行与高位震荡以及可能带来的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将持续压制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另一方面,由于PPI向CPI传导不畅,将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造成利润再分配:上游企业的利润占比将继续上升,并在利润分配当中明显受益,中游可以进行成本转嫁,下游利润分配则可能受损。
当下处在产业链增量利润向上游分配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大概率将继续延续,这意味着中上游周期盈利弹性正在逐步强化并较长时间持续。当下市场对于周期股的定价仍不充分,其背后是对于周期股成长性的担忧,但当下“碳中和”正在改变这一认知:供需格局改善后,对应的商品未来将长期获得与货币增长相匹配的名义价格增长。过往低估值的周期股当下具备了短期的景气向上和长期公司产能价值改善两大优势。
结构上,建议继续关注券商板块、周期板块。
年初以来券商板块成为A股市场下跌最多的板块,此前市场对于券商股权质押等信用业务的风险关注度极高,但从已经披露年报的券商来看,资产减值的大幅计提已经能有效覆盖股权质押等信用资产的必要减值损失,信用减值压力已经基本被消化。同时,券商板块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当前收益风险比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