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重镇宁波集聚的上市公司已近百家,其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有30家是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涉及28家宁波上市公司,市值总和占宁波上市公司总市值三分之一。产值可能并不起眼,却手握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小而美”的宁波上市公司,形成了A股中颇具特色的“宁波样本”。
制造业单项冠军为何扎堆宁波?如何推动上市公司从“小而美”向“大而优”转变?宁波储备的拟上市公司资源如何?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大型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宁波,证券时报社副总编辑何伟对话宁波证监局局长王瑞媛,回顾宁波资本市场发展成果,探讨普惠金融资本市场的“宁波经验”,献礼建党100周年。
A股宁波板块
“十四五”力争再翻番
何伟:宁波天生有金融的基因,目前上市公司资源如何?呈现什么特点?
王瑞媛:2020年,宁波新增A股上市公司13家,今年以来,宁波又有5家公司在沪深交易所成功上市,至此宁波已有98家A股上市公司,在证监会36个辖区中排名第十三位,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七位,预计很快宁波A股上市公司家数将突破100家。新三板的挂牌公司也有近100家。
宁波上市公司的特点与宁波的文化密切相关,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实”。一是以制造业为主,目前宁波有近30家上市公司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二是宁波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居多,占比达九成,国企占比一成,这与宁波民营经济发达有关。
民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让宁波上市公司整体呈现“小而美”的特点。上市公司深耕产品线,专注在某一行业做精做细,部分产品看起来不起眼,但成本控制与质量把控做到极致,同时不局限于原有的产品线,在产业周边进行技术迭代、拓展产品线,形成了产业集群。以汽车零部件为例,宁波相关上市公司近20家。工信部近期披露的25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也榜上有名。
此外,宁波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不少上市公司产品远销海外,且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何伟:近年来,宁波企业在A股上市呈现增长态势,宁波证监局在发掘、培育和促进企业上市挂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辖区后备上市资源如何?
王瑞媛:资本市场的初心是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宁波制造业发达的特征,近年来,宁波企业在资本市场收获颇丰。
2015年底宁波上市公司51家,目前快到100家了,5年增长近一倍。其中,2020年,宁波新增A股上市公司13家,IPO募集资金总额94.84亿元,融资金额创历史新高。
浙江非常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推出了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为核心的“凤凰行动”计划,宁波各区县都出台了企业上市扶持政策,且纳入考核指标,这一点是很多地方不可比拟的。区县的金融工作部门主动与我们对接,摸排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联合两大交易所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政策培训等。
宁波证监局还建立了分片区对口联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在改制、辅导及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推动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各方形成合力,帮助企业精准把握上市板块,推进构建“储备一批、改制一批、申报一批”的上市企业梯队。同时,优化企业上市辅导验收流程,对企业申报材料“即报即理”。
目前,宁波拟上市公司资源有52家,其中32家正在辅导,申报上市的有20家。
何伟:“凤凰行动”宁波计划升级版目前推进情况如何?“十四五”期间目标是什么?
王瑞媛:宁波正在积极推动“凤凰行动”2.0版,应该很快会出台,对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给予更多实际支持,力争到“十四五”末,宁波上市公司数量再翻番,达到200家。
推动公司由“小而美”
向“大而优”转变
何伟:宁波上市公司近年的经营业绩如何?
王瑞媛:宁波上市公司以制造业为主,且多数是出口型企业,去年确实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报已披露完成,宁波上市公司克服了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盈利公司占比为91.84%,亏损公司有8家,亏损比例较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比例在36个辖区中属于较小的。
何伟:宁波上市公司“小而美”,具有这一特质的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司治理和内控方面的不足。那么,在提升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宁波有哪些经验?
王瑞媛:针对宁波上市公司“制造业为主、民营企业为主”的特点,我们组织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从创新、并购、国际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做大做强核心主业,持续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经营业绩的突破性提升,实现从“小而美”的“单项冠军”向“大而优”、“大而强”的优质龙头企业转变。
何伟:并购也是推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途径之一。在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宁波如何引导辖区上市公司用好用足资本市场工具?
王瑞媛:近年来,宁波多家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开展并购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天邦股份通过并购艾格菲100%股权全面进入生猪养殖领域,并通过多年持续高投入,目前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排名第五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
我们鼓励上市公司立足主业和宁波地方产业发展重点,以整合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