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金融对外开放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时间:2021-04-28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日前,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是未来五年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又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就下一步金融开放提出,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与“十三五”规划相比,本次规划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用“稳慎”替代了“稳步”,反映下阶段金融开放更偏稳健审慎,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作指导思想。

正式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就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单独成篇,强调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其中,在“实施金融安全战略”的章节中,对提高开放条件下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做了具体部署。笔者以为,“十四五”金融开放需要关注以下风险。

宏观经济稳定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渐进式的开放是先贸易开放再金融开放、先经常项目再资本项目、先长期资本后短期资本。“十四五”期间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将不可避免步入金融开放的深水区,包括开放短期资本、对外投资和个人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和超调属性,会给东道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所有货币危机都是从资本流入开始的,没有前期东道国的经济成功,吸引资本的过度流入,造成经济过热、信贷膨胀、资产泡沫和货币错配,就不会有后期经济下行、泡沫破灭时,资本集中流出的冲击。尤其当汇率缺乏弹性时,有可能加剧无风险套利资本流入。一旦形势逆转,套利资本集中流出,又可能形成对外汇储备的挤兑,最终酿成汇率贬值叠加债务违约的国际收支危机。

随着资本流动越来越开放,宏观调控有可能从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兼得”的“三元悖论”,走向资本账户开放前提下,汇率不论固定还是浮动,货币政策都不可能完全独立的“二元悖论”。中国宏观调控有待进一步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财税金融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其中,货币政策传导对于跨境资本流动调节尤为重要。为此,要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要在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基础上,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

有序开放双向跨境资本流动,有助于变暗为明,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但是,跨境资本流动的流量和存量监测(后者为对外金融资产负债)还有待加强。由于长期“宽进严出”的管理,中国对资本流入和对外负债的统计监测相对比较健全,而对资本流出和对外资产(债权)的统计监测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统计监测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如即便境外投资者(包括境外主权机构)持有的是中长期债券,在二级债券市场也是随时可以变现的,因此,若将其套用传统的短期外债监测标准,恐低估了中国面临的外汇流动性风险。

外部危机传染

1994年墨西哥金融风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有限,主要因为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资本外汇管制,对外风险暴露较少。但这种情况将随着金融开放扩大而改变。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有效、经济率先复苏、中美利差较阔、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资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但随着疫苗顺利接种、全球经济重启,中国前述领先优势收敛,中美利差缩小,不排除会重现资本外流。而且,主要央行无节制地印钞,已造成全球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如果疫情控制和经济重启不如预期,又或是随着经济重启、紧缩预期抬头,都可能会引起市场避险情绪波动、资产价格剧烈调整,影响中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最近,部分新兴市场因美债收益率上行、美元指数反弹,发生了“缩减恐慌”。由于民间货币错配大幅改善、基础国际收支状况强劲,且经济复苏领先、政策空间较大,中国目前处于相对有利位置。但因近年来中国拓宽民间对外投资渠道,非储备性质的对外金融资产与GDP之比在2015至2020年间上升了10.2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国加大了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贸往来,若相关国家出现危机,中国也可能遭受在当地资产或债权减记的风险。

对于对外或有负债也要加强统计监测。由于监管原因,不少中资机构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以境外SPV的名义在海外融资,根据口径不在中国的外债统计监测之内。一旦这些SPV不能偿还债务,往往会触发母公司担保的第二偿付责任,“外债”转“内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企业在亚洲大量投资、大量举债,结果危机后,韩国境外企业不能偿债,转为国内母公司对外负债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