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的必然要求。”近日,南方航空董事长马须伦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航空业造成巨大冲击,作为中国运输飞机最多、航线网络最发达、年客运量最大的航空公司,南方航空营收下降四成。如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南航正在蓄积力量,向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今年4月8日,武汉重启一周年。当地经济的复苏,也为航空市场带来机会。在刚刚开始的夏秋航季,武汉天河机场日起降超过了580架次,较2020年冬春季增长12.1%。南航作为武汉航空客运市场主要航企之一,一年来湖北分公司通过开展在线直播、联合线下推介等活动,持续为当地航空市场复苏宣传造势,同时紧跟市场变化,把握复苏机遇。
南方航空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公司客运运力投入(按可利用座公里计)同比上升113.20%;旅客周转量(按收入客公里计)同比上升174.38%;客座率为74.96%,同比上升16.71个百分点。
南航国内运力在迅速恢复元气,除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还离不开南航人迅速的应对、深入的调整、不停的思考及长远的谋划。
马须伦介绍,早在2020年3月初,南航就制定经营应对方案,明确“六要四补”策略,即困难估计要足、分析研判要准、采取行动要快、制定预案要早、时间节点要稳、应对效果要好;收入不足成本补、经营困难政策补、宽体飞机窄体补、客运不足货运补,在“快、变、准、防、争、实”六个字上下功夫。
在客运方面,突出“两匹配两加强”,即运力与市场匹配、运量与运价匹配、加强座位管控、加强客户基础。坚持“广撒网、强销售、勤优化”,有边际贡献的航班安排多飞,安排大机型执行国际航线,推出一人多座等产品,增加辅助收入。
在货运物流方面,全力增加运力供给,B777货机日利用率达15.1小时,组织客改货8431班,加快布局航空货运、现代仓储、电商贸易、供应链管理四大板块,货运利润创历史新高。
“在机队规模最大、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情况下,经营应对成效明显。”马须伦表示,2020年12月,南航国内载运力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0%左右。
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带给南航人很多深刻的思考。马须伦说,当前,除了全球疫情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国内航空业也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带来的不确定。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疫情发生后,整个行业变革加速。”马须伦表示,“民航业将出现行业集中度提升、资源向枢纽集中、行业回归自身规律、倒逼行业改革创新等变化。航空公司都认识到经营的巨大风险和艰难,很可能重回规模经济、市场集约的基本面。”
对此,南航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马须伦表示,立足当前,南航将紧盯疫情形势及市场变化,抢抓客货市场机会,推动精益管控成本专项活动取得更大成效,全力争取政策支持,着力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努力争取更好的经营业绩,推动南航平稳渡过难关;着眼长远,努力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练内功,推动高质量发展。
转型创新,加速改革
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改革发力,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南航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马须伦说。
据介绍,南方航空不断推进机队、市场、人力资源、产业和资产负债等五大结构调整优化,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合理把握引进宽、窄体飞机的比例,加快处置经济性不高的机型,优化租赁方式,围绕“边际贡献最大化”调整优化航线网络结构,重点打造货运物流、航空食品、机务维修等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南航也在完善产业布局,重点是推动货运物流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型;机务维修稳步推进“市场化、一体化、产业化、国际化”改革,建立竞争优势;航食向地面餐食配供和上下游业务延伸等。
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方面,南航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利用南航明珠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培育孵化创新成果。
“转型升级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马须伦说,接下来,南航将着力于三大转型。首先是客运向现代服务集成商转型,提升产品创新和集成能力,丰富完善产品体系,推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组合,制定精准灵活的客户化定价。丰富增值服务产品和权益类产品服务,全力拓展增值收入。
其次,货运向现代物流集成商转型。通过打造航空货运、现代仓储、供应链管理、电商贸易四大板块,构建标运、速运、特运、专运、联运、飞递六大产品体系,走“天地合一”的路子。
再次,全南航向生态圈转型。打造平台经济,围绕“吃、住、行、娱、游、购”,加强行业内外合作,搭平台、找伙伴、活积分、强引流、搞集成,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奋力改革,是南航振翼冲“霾”的又一个“发动机”。“近年来,我们调整加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单独设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