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1年来,年营业收入从52亿元增至605亿元,年度净利润从1.55亿元增至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4.88%和28.76%,公司市值从60亿元增至逾1300亿元……是什么力量让海大集团跑出让全行业望尘莫及的速度?
“这是个非常好的行业,我们才刚刚起步。”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近期接受上海证券报调研时说,整个农业产业链加在一起的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为此,公司围绕动物养殖过程中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相继布局了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养殖等环节,“市场空间极其巨大,需求是确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是否给客户带来价值,绝不能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家企业生死存亡的底线。”谈及本次的调研主题高质量发展,薛华认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逻辑。对于海大来说,就是能力在前,团队在前,业务在后,规模在后。
先能力第一,再规模第一
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是海大的基本策略。专业化三个字实际上是非常高的要求,以饲料为例,就包括技术、采购、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的专业化,一定要做到行业第一的位置,再去进行规模化。
2020年,海大饲料销量达1470万吨。2010年,海大饲料销量则为238万吨。上市以来,海大饲料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超20%。
“海大这些年在饲料主业上积累了一些优势。一个是技术优势,我们的饲料技术已是领先于行业;另一个是业务模式,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解决方案,这种服务模式具备快速成长能力。”薛华介绍。当然,每年约2亿吨的市场容量,也为公司的稳健成长提供了外部条件。
“很多人可能认为饲料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技术支撑的行业,是跨学科的。”薛华举例说,一条鱼,从孵化出来的鱼苗到半两,再到一斤,到两斤,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饲料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分阶段提供最适宜的饲料。同样,规模化养殖是趋势,在严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饲料提升动物本身的免疫能力,海大公布的无抗饲料方案,基本可以达到与原抗生素使用一致甚至更好的养殖效果。
薛华说,海大把技术放在第一位,公司深刻认识到,这个行业一直靠技术驱动,而且进步空间巨大。在海大研究院,数百位工程师各司其职,专心工作。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其他科研项目不同,农业科研项目的推进相对较慢,部分项目可能持续10年以上,还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非常需要坚持和耐心。据了解,目前,海大拥有超过2000人的研发队伍,上市以来研发累计投入金额超25亿元。
光有好的饲料还不够,还需要指导农户科学养殖。在日常经营中,海大员工发现,有些养殖户即便买了公司的饲料,也不一定能赚钱。探究原因,可能是种苗不行,可能是养殖技术不过关,也可能是动物发病时动保产品(兽药、疫苗)跟不上。如何让养殖户赚钱?为此,海大作出了“一亩塘、一千鸡鸭,一栏猪增效千元”的承诺,让员工深入养殖一线,帮助养殖户提升健康养殖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海大要赚钱没有问题,但是必须让客户先赚钱,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根基。”薛华介绍,公司建设了一支拥有近8000人的工程师服务团队,这些工程师要去指导养殖户,“这个事情肯定不容易,但是做到之后,收获巨大,这几年我们的销量一年上一个台阶,客户一批一批增加,就是服务起了作用。”
“每次股东大会都有人问我,公司的饲料销量什么时候能成为国内第一。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着急,技术领先了,服务做到位了,规模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薛华介绍,饲料行业本身产能严重过剩,最近几年,绝大多数企业销量下滑,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不得不退出,在积累了足够的技术优势后,加上已经成熟的服务模式,海大反而有条件实现快速扩张。
据统计,海大在水产饲料领域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饲料总销售量目前位居国内第二,全球第六。
构建食品产业链全支撑
产业链延伸的每一步,海大都会做较长时间的培育,培育技术和团队,形成专业化和技术突破,确定有效经营模式,建立优势之后再快速扩大规模。
8000人的工程师队伍,每年的成本是多少?至少16亿元!“他们不是营销,是服务。营销思维的人,在海大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们的团队主要还是技术人员。”薛华介绍,如果以传统销售模式和思维拉动销量、培育团队,短期内可能对利润有帮助,但与公司的价值导向不一致,“我们还是希望把客户价值放在第一位。”
商业逻辑还得回到海大的业务布局。1998年,薛华成立广州海大饲料公司,主要从事水产预混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3年后水产预混料做到全国第一,2002年,海大集团进军水产饲料,2006年开始做禽料,2010年开始做猪饲料,2020年开始做反刍料……在饲料之外,海大还培育了系列业务,包括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养殖等。
“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让养殖户盈利,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支撑体系,包括饲料、种苗、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和动保产品。”薛华介绍,基于此,公司战略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定位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