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经历短短3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A股市场的市值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与中国经济的体量相对应。多层次市场体系已经建立,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注册制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相比,在某些制度上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本文就笔者发现的一些不甚合理的现象,提出粗浅的应对之策,供大家讨论。
是否考虑B股与A股
进一步并轨
B股是我国资本市场设立之初的产物,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A股市场规模很小,融资能力有限,设立B股市场成为引进外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一种手段。B股对境外个人或企业开放,同时也允许国内投资者参与,2002年,为了激活B股市场的流动性,允许个人投资者通过现汇来交易B股,B股市场一度很活跃,A、B股之间的价差也有所缩小。但好景不长,由于个人投资者需要外汇才能买卖B股,给市场交易带来诸多不便,交易再度萎缩,如今市场流动性非常差。
B股市场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关注,融资功能基本被废弃,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新的上市B股,使得B股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大幅降低,渐渐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B股总市值的占比越来越小,B股问题进一步被忽视。但我们不能因为问题太小而回避。毕竟A、B股之间都是同股同权,却存在巨大的价格鸿沟,这本身就是市场不成熟的体现。
为此,我建议B股市场的改革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借鉴陆港通,允许A股投资者直接用人民币购买B股,形成B股市场本外币结算的闭环;第二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拥有B股账户的投资者买卖A股,作为A股市场对境外个人投资者开放的试点;第三步,当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到一定阶段,如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后,则可以把B股并入A股,从而结束A、B股分列时代。
允许上市国企股权
在净值以下转让
在现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下,国企股权转让价不能低于净资产,但这显然与资本市场的基本理念有冲突之处。即股权的定价方式不是看净资产有多少,而是看未来现金流多少或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的水平等。
众所周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做到长盛不衰,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一劳永逸。我国国企大部分集中在重化工业、公用事业和金融等行业内,以传统经济为主。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压力较大,而且市场对传统产业的估值水平通常不高,从历史的维度看,传统产业的估值水平大部分都处在50分位以下,其中股价在每股净资产以下的也不在少数。
例如,2009年以来,传统周期(能源、材料、工业)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48%下降至25%,大消费(可选、消费、医药)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9%上升至30%,科技(信息、电信)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2%上升至11%,金融行业的市值占比虽然稳定,但估值水平的下降幅度在所有行业中几乎最大。
要提高国企的竞争力,通常需要技术进步或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如今,国企混改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一种主要模式,但在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如果一定要以净值以上转让,则不少国企的混改可能就难以推进了。既然改革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去开展,那股权转让恐怕也得随行就市,当股价水平在净值以下的时候,不能要求受让方必须以净值以上价格进行交易。从资本市场已经发生的众多股权转让案例看,我们应该对国企改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多重结果有一个认识,即股权转让价格可以高于净值,也可以低于净值;股权转让后企业的业绩可能高于预期,也可能低于预期。但不能因为存在不确定性就不作为,如果不改革,则未来面临的经营压力会更大,甚至生存不下去,其估值水平还可能再下降。
事实上,近年来国企之间的合并案例很多,不少都是通过股权无偿划拨的方式实现吸收合并,其目的就是为了国企做强做大,形成规模效应,或者是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去产能、去杠杆,避免陷入债务危机。既然国企之间可以通过股权无偿划拨的方式来推进改革,那么,民企通过市场化的价格,随行就市来获得国有股权,从而让出让股权的国企进行改革,使之摆脱困境,这又有何不可呢?
统计数据表明,央企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占到了中央企业整体的68%,利润占到了86%,故通过资本市场推进国企改革的意义非常巨大,资本市场国企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对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起到关键作用。但从部分上市国企过去几年来的改革案例看,确实存在推进速度慢,原先确定的改革方案迟迟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其结果往往错失了改革的最佳时间窗口,导致其股价一跌再跌,这难道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
所以,改革是有风险和成本的,但不改革同样会有风险和成本,且不改革的风险和成本可能更大。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在国企股权转让价格上由于一个硬性规定而达不成转让协议,从而耽误了时间,这不也是损失了金钱吗?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类似于基金管理公司,其工作人员类似于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产品,其配置资产,包含了很多股票,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是其产品净值增长率多少,是否给投资者带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