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就是一切,一场由供求因素导致的完美风暴正在上演。”
2020年底以来,全球汽车芯片供需出现失衡,导致大众、丰田、福特等车企纷纷实施短期减产计划。多位海内外证券分析师对汽车芯片的供需情况感到担忧,并做出上述判断。另有权威机构预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产能将缩减120万辆左右,并有可能成为常态。
而聚焦到中国汽车产业,汽车芯片的短缺不仅仅影响到了车企的产能,还带来了更大的危机。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自供率不足10%。这意味着,汽车芯片的短缺,还可能威胁到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将如何破解缺“芯”之痛?3月24日,证券时报汽车行业部特别邀请了来自产、学、研、企各界的嘉宾,通过线上沙龙的模式,共同探讨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机遇和未来之路。
三季度或进入供需平衡
“汽车芯片的短缺是市场供需不平衡所致,短期内还无法通过非市场手段调节。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才有可能进入新的供需平衡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当前,芯片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除了汽车行业,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医疗仪器等各个行业也都在面临“缺芯”的情况。
李绍华分析称,汽车芯片的短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半导体产能紧张,智能网联汽车对芯片的需求较燃油车成倍增长;二是疫情原因导致行业信息错配,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恢复,导致部分零部件企业准备不足;三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电子企业超预期囤货,加剧芯片紧张;四是暴雪、地震等不可抗因素在短期内削减了芯片产能;五是汽车行业恐慌性的囤货也加剧短缺的情况。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分析,汽车产业非常注重精益生产,厂商均在追求“零库存”,而芯片企业从下单到交付的过程中,要经历6至9个月的周期,当整车企业产能快速提升时,上游的芯片企业便无法跟上节奏。
紫光国微政企客户部政企事务总监徐敬周透露,从芯片企业的视角来看,汽车芯片具备高可靠、高安全、高稳定的特点,技术门槛较高,难设计、难生产更难上车。
“如果芯片企业无法和整车企业形成强绑定关系,那么单一的芯片是很难快速上车并形成匹配的”,原诚寅分析称,通常一款芯片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进入整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此后还要保持5-10年的供货稳定期,如果无法形成强绑定关系,很多芯片企业是无法承受断订风险的。“并不是芯片企业不愿意做车规级芯片,而是怕做了没人用”,原诚寅表示,汽车与芯片企业对于开发流程、周期准备的理解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汽车芯片的供需失衡。
因此,李绍华认为,对于汽车芯片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分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看。短期来看,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汽车芯片的供需会进入平衡阶段。受芯片短缺的影响,中汽协方面判断2021年中国的汽车产销呈现“前紧后松”的态势,下半年随着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的缓解将会有所提升。
从长期来看,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是产业链上的明显短板,甚至是卡脖子问题,未来势必要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卡脖子”危及产业链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三点:动力电池、汽车芯片和软件。目前,动力电池方面已无需担心,但汽车芯片基础仍然薄弱,软件操作系统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分析,在全球汽车产业均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窗口期,各个国家均将汽车产业升级上升到战略高度,因此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大概率事件。
相关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自供率不足10%,而这也将严重威胁到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产汽车芯片为何未能跟紧节奏,形成规模化应用呢?原诚寅直言,通过实际调研后发现,整车企业对于国产芯片的评价是不能用、不好用和不敢用。
“由于行业标准体系缺失,整车企业对芯片质量无法做出标准化验证和评判。”原诚寅表示,这是导致国产芯片不被认同的重要原因。同时,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是:目前我国汽车芯片企业基础研发能力仍然不足,尽管存在一些明星汽车芯片产品,但在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和车规工艺上,距离国外的水平仍然有差距。
李绍华指出,我国在汽车行业内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零部件企业,在芯片行业内也缺少IMB这种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两个行业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长短塞”问题。
原诚寅也认为,靠单一的产业,是无法解决汽车芯片所面临的问题的,势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所缺乏的。
以生态探寻融合发展
2019年单车汽车芯片成本均值约为400美元/车,而到2022年,这一数值将增长到600美元/车,按照目前国内每年的新车销量,预计2022年,国内的汽车芯片市场可达150亿美元,约占全球22%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汽车芯片行业仍然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潜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