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央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第二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正式开业,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等相关话题推至大众眼前。
如果以央行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为界,个人征信市场化的开幕可以追溯到2015年。虽然八家机构均未通过审核,但最终以入股的形式组成了第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的豪华股东阵容。
如今六年过去了,只有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两家公司获得了个人征信牌照,且两家机构成立时间相差三年之久。未来,个人征信行业究竟将往何处发展?
错位发展,百行征信开启个人征信市场化探索
征信与我们每个人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最直接的就是关系到能否在金融机构拿到贷款、是不是最优惠的利率。初期,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由央行征信中心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搭建工作。与此同时,个人征信的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13年,国务院颁发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准入标准,这意味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进入了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2018年2月,百行征信获得我国首张个人征信业务牌照,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央行关于中国征信市场顶层设计,百行征信通过市场化手段,与央行征信中心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助力传统金融,推动消费金融、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
从百行征信的股权结构来看,大股东中国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其他8个股东各持股8%,具体分别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远征信有限公司、中诚征信有限公司、考拉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然而,看似强大的股东阵容,实则潜藏着软肋。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仅有3家股东愿意将数据接入百行征信,阿里、腾讯等5家股东则持拒绝的态度。彼时,百行征信相关人士回应称,“在与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上,百行征信围绕市场需求,正在与其就借款人增量信用信息共享进行沟通,并就部分产品合作进行了深度交流,已初步确定了产品形态,为百行征信进一步增加产品种类、提高服务水平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截至2020年底,百行征信累计拓展金融机构达1887家,替代数据源渠道数达30个,基本实现基础替代数据源的广泛覆盖,百行个人征信数据库累计收录个人信息主体去重后达1.63亿人。使用量方面,截至2020年底,百行征信所有产品累计使用量突破4亿笔。2020年,百行征信个人信用报告全年使用量1.67亿笔,特别关注名单、信息核验、反欺诈系列等增值产品使用量1.49亿笔,所有产品全年使用量3.16亿笔。
对于百行征信提交的这一成绩单,行业人士评价不一。有人指出,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家金融机构对于百行的数据认可度并不高,测下来效果还不如之前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行业共享数据。但也有人认为,百行征信个人征信业务发展非常稳健,战略选择较为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效填补了央行征信的空白。
不可否认的是,百行征信的出现对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征信数据的补充,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探索市场化征信机构如何运营的宝贵经验。三年以来,百行征信的产品从基础征信服务产品(个人信用报告)上线到推出各类增值征信服务产品,每一次的创新尝试都在推动着征信市场的发展。如特别关注名单、多头申请监测、信贷行为标签、共债预警等产品,对多头借贷、欺诈借款、逃废债等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时隔三年,朴道征信获批后如何差异化发展
百行征信开业三周年即将来临之时,朴道征信于2020年12月获批成立,成为中国第二家拥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对于这一消息,很多人感到颇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监管层面有关征信的动作少之又少,但任何市场化的行业不可能永远只有一个玩家。
央行称,批准朴道征信有限公司个人征信业务许可,这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为增加征信有效供给、积极推进我国征信业市场化发展作出的决定。相比于第一家持牌的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从股东结构上就展现出了极大的不同。
朴道征信的第一大股东是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持股35%;第二大股东是京东旗下京东数科(现更名为京东科技),持股25%;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和小米金融董事长兼CEO洪锋持有的小米电子,持股17.5%;旷视科技持股17.5%;北京聚信优享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5%。有分析人士认为,朴道征信股东关系相对简单,且各股东都从事于不同行业(业务领域没有直接冲突),并不造成直接竞争的关系。这避免了未来股东之间冲突的隐患。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表示,“从具体应用场景来说,入股方包括大型电商、平台和IT企业,有大量的数据和使用场景优势,能了解用户企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进行深度分析,而不是无序竞争,可以对社会产生公共价值。”
在央行征信中心前研究员刘新海看来,在全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