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我们将坚定注册制改革方向不动摇,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扎实做好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试点评估,完善注册制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监督机制。”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重点是把握好实行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保持市场平稳运行、明确交易所审核职能定位、加快证监会发行监管转型、强化廉洁风险防范等6个方面的关系,为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发挥资本市场使命担当
推进九字方针落地
易会满表示,资本市场在新发展阶段主要的使命担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股权债权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各种市场化机制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各类资金精准高效转化为资本,促进要素向最有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二是激励约束机制。科技创新除了需要资本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资本市场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加快创新资本形成,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证监会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部署下,实施了新一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改善和稳定市场预期,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易会满表示,回顾两年多来的实践,主要是推进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落地,集中体现在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
在这一轮改革中,证监会始终把完善基础制度作为总纲,一方面大力推动健全法治体系。另一方面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推动一系列关键制度创新。
第二个关键词是结构。结构转变是从量变到质变、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一环。制约当前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今后重点是要立足中国国情,促进行业端正文化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改善业绩考核、优化业务结构,体现差异化发展路径,真正取得投资者信任,做到自身价值和投资者价值共成长,为投资者结构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个关键词是生态。监管就是要创造良好生态,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各方都愿意来、留得住。一方面强化“零容忍”的震慑,让做坏事的人付出惨痛代价。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市场各方归位尽责。
第四个关键词是定力。这两年,证监会坚持“九字方针”,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保持住了定力。一是树立正确的监管观。坚持监管姓监,坚定履行好法定职责,坚决防止监管真空,要让所有的金融活动都纳入监管。二是贯彻“不干预”的理念。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放和管的关系,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管的坚决管住。三是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对看准的事不因市场一时的变化而左右摇摆,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坚持阳光用权,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四是持续提升监管专业能力。
创造符合市场
预期的IPO常态化
“总的看,注册制的相关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各方总体是满意的。”谈及注册制改革,易会满表示,注册制改革作为新事物,证监会一直非常关注市场的反映,始终保持向市场学习的态度,认真倾听、持续完善。关于注册制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市场各方进一步深入讨论,去伪存真、增进共识,确保改革行稳致远,易会满就四个问题发表看法:
一是注册制要不要审?由于股票公开发行涉及公众利益,全球主要市场都有比较严格的发行审核及注册的制度机制和流程安排。美国监管机构有庞大的专业团队分行业开展审核工作。香港交易所和证监会实行双重存档制度,均有审核,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现在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交易所都要严格履行审核把关职责。证监会注册环节对交易所审核质量及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进行把关并监督。从实践情况看,这些安排行之有效,也很有必要。
二是只要信息披露就可以上市吗?注册制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发行条件更加精简优化、更具包容性,总体上是将核准制下发行条件中可以由投资者判断事项转化为更严格、更全面深入精准的信息披露要求。但中国的市场实际决定了,仅仅靠形式上的充分披露信息还不够,中国股市有1.8亿个人投资者,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市情出发来考虑问题。证监会始终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在审核中对信息披露质量严格把关。同时还要考虑板块定位问题、是否符合产业政策等等。这是当前阶段的必要务实之举。
三是中介机构已经适应了吗?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发行人上市的“可批性”,也就是要获得审核通过;现在应该是要保证发行人的“可投性”,也就是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