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如何聚"碳"成"财"?
时间:2021-03-18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90亿元

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地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行业的约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正逐渐明朗。上海证券报昨日从多方获悉,6月底前将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

“全国碳交易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标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碳交易的市场化收益可部分替代政策性补贴,推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带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

林伯强同时提醒投资者,要理性看待和正确理解碳中和、碳交易等相关概念,“碳交易会增加排放企业的成本,这是明确的,因为基本原则是要增加消耗化石能源的成本”。

碳交易市场“温和”起步

全国碳交易市场从市场建立到制度完善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正处于“温和”的发展初期。“碳交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做容易管理的积累经验,接下来再到水泥、钢铁等复杂行业。”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在《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在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备了商品属性。

相比趋于成熟的欧美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起步较晚。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地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行业的约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在中投协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看来,虽然起步晚,但从启动多地试点到建立全国市场,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对碳交易已逐步达成共识,市场机制和交易规则也逐步摸索出相对成熟有效的模式,市场价值和减排效益也得到验证。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于2月1日起正式实施,碳交易试点将扩展至全国,仅第一阶段纳入控排范围的发电行业就足以让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根据《试行办法》,属于全国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且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放单位。在此基础上,2225家火电企业率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等7大行业将在“顺利对接、平稳过渡”的基调下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事实上,上述标准及方案早已明确,但所覆盖的行业范围一再缩小。

201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要求全国碳交易第一阶段覆盖包括石化、化工、建材等在内的8个行业,但1年后公布的配额方案讨论稿中仅包括电力、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201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在发电行业(含热点联产)率先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当时首批纳入的1700余家发电企业年排放总量超过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全国碳交易市场从市场建立到制度完善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正处于“温和”的发展初期。

“碳交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会比较‘温和’。先做容易管理的积累经验,接下来再到水泥、钢铁等复杂行业。”林伯强解释称,发电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纳入碳交易体系后有利于减排。此外,发电行业以国资为主,相较于其他行业,在排放数据的统计、管理等方面更为规范,参与碳交易也更便于管理,将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上线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配额与价格的博弈

从现阶段碳交易试点情况看,各地迥异的总量确定方法和配额分配方案导致碳价格差异较大。“配额宽松,碳价格就会低迷,无法体现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配额过紧,过高的碳价格又可能会影响产业发展。政府需要平衡其中的‘量’和‘度’。”

从免费性质的公共资源,到明码标价的稀缺商品,核定的碳排放权配额让“虚无”的碳排放权具备了商品属性。目前,各地试点的碳交易产品主要分为地方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

以上海为例,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月5日印发的《上海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2020版)》及《上海市2020年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包括宝钢股份、东方航空在内的314家企业被纳入配额管理名单。上海市2020年度碳交易配额总量为1.05亿吨,纳管企业的配额分为直接发放和有偿发放两部分,前者依据企业上一年度含碳能源(天然气除外)消耗导致的占比情况来确定,后者则由企业实行有偿竞买。

此外,在履行清缴义务时,如果纳管企业配额不足,通过上海市碳交易平台购买补足,亦可用CCER进行配额清缴,1吨CCER相当于1吨碳排放配额,但不得超过当年度经过审定的碳排放量的3%;若纳管企业配额有结余,则可在后续年度使用或用于配额交易。

简而言之,排放量超过配额的企业需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排放量低于配额的企业则通过卖出配额获得收益。此外,实现额外减排的企业依规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