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召开。会上明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一时间,“碳达峰、碳中和”俨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议话题。
相关分析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势必会带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汽车与交通行业作为“排碳大户”,在这场大考之下,将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产业的格局是否会发生转变?又有哪些机遇值得探寻?值得关注。
碳中和成新关键词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等地均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达峰目标。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明确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的实施路线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毫无疑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碳达峰、碳中和已经被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上。”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在一次论坛上做出了上述判断。
在他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长远的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一方面是为了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贸易安全。”王先进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汽车与交通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交通行业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九年年均增速超过5%,堪称碳排放大户。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航空、铁路、水路、道路等所有的交通运输方式中,道路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额最高,约占整个交通行业的75%。
这意味着,要想实现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势必要从汽车产业先行。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汽车界代表、委员就汽车行业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当前碳排放主要由化石能源贡献,氢能源普遍被认为是脱碳和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配套。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也提出,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应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发展车用氢能产业,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规模,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进而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汽车界代表、委员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热议,透露出整个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决心和紧迫感,要想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汽车产业这块“关键拼图”。
产业结构有望优化
有研究机构分析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多个行业推进新能源替代、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以及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具体到汽车产业,电动化无疑是实现交通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技术选项。能源基金会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过去五到十年时间,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引领者,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加速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持续引领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发展。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认为,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从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的重要力量。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要想在2030年实现汽车产业甚至整个交通行业的碳达峰,意味着汽车电动化的渗透率不能低于30%。换言之,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汽车的总保有量应该在8000万辆以上。
事实上,因汽车电动化而带来的减碳效应已经有所显现。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曾分享过一组数据:自2018年6月蔚来汽车实现首辆新车的交付至今,蔚来的用户累计行驶里程已达16.5亿公里,与驾驶燃油车相比,可减少10.9万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李斌强调,新能源汽车更利于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对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车辆全周期的碳排放管理。
世界经济论坛汽车与无人驾驶出行领域中国区负责人何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汽车行业碳减排并非简单的电动化,而是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统一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