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在“开门红”和新旧重疾产品切换的带动下,寿险业务持续复苏,其中新华保险、中国人寿领涨。
截至目前,上市保险公司已经悉数发布2021年1-2月保费数据。
其中,中国人保领涨集团保费收入增速;新华保险、中国人寿领涨寿险保费增速;太保产险领涨财险保费增速。
“开门红”带动寿险业务复苏
在以集团为主体的上市公司中,中国人保领涨。2021年1-2月,中国人保原保险保费收入1360.6亿元,同比增长9.58%;中国平安原保险保费收入1809.48亿元,同比下降4.43%;中国太保原保险保费收入989.61亿元,同比增长8.84%。
2021年1-2月,在“开门红”和新旧重疾产品切换的带动下,寿险业务持续复苏,其中新华保险、中国人寿领涨。
具体而言,中国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2540亿元,同比增长11.40%;平安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308.98亿元,同比下降4.11%;太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721.98亿元,同比增长8.19%;新华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40.9亿元,同比增长11.45%;人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22.19亿元,同比下降0.06%。
新华保险近日召开的2021年经营管理专题会议再次强化“对标、赶超”管理思路。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表示,对标工作将会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公司战略落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短期运动。管理项目是动态调整的,将随着公司战略的需要和监管的要求在年底进行滚动调整。
在财险业务上,太保产险领涨。人保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07.38亿元,同比增长7.62%;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28.32亿元,同比下降10.05%;太保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67.63亿元,同比增长10.64%。
车险综合改革对财险业务影响明显,但已逐步平稳。2020年9月,由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短期来看,车险综合改革后有可能出现市场价格竞争加剧,综合成本率上升,部分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下滑,出现承保亏损。中长期来看,车险市场将走上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万联证券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催化下,寿险市场有望延续加速增长;车险综合改革对财险公司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负债端结束负增长可期。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1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赔付支出1538亿元,同比增长21.48%;资金运用余额21.99万亿元,为总资产的92.12%。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79亿元,同比增长0.13%;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515亿元,同比增长13.49%。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指出,从未来看,保险行业需要做好大势预判和战略规划,顺势而为选择蓝海赛道,创新业务模式,设定阶段目标;摒弃机会主义,打造新赛道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新兴的科技能力,并且需要坚持战略定力;构建包容的企业文化,聚合多元化的人才,鼓励创新,建立容错机制。
券商研报纷纷唱多保险行业。光大证券研报显示,保险股现阶段为新周期起点,行业具有长逻辑及新增量。从金融结构顶层设计来看,保险纳入居民资产配置重要性不断提升,财富管理的高端代理人转型模式有望带来新一轮价值提升。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保险业尤其是三四线下沉市场保费深度、密度空间较大。百万医疗险及保险行业线上化有望带来新一轮的增量。保险股要突破利率及人口红利周期,实现长远发展,需要持续深化价值及科技转型。此外,发展健康和养老领域将助力保险穿越人口红利周期。
发展健康和养老穿越周期
当前,健康和养老领域已经成为上市保险公司发力的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专业养老险公司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大有可为。大家保险集团总精算师兼大家养老总精算师邹辉认为,养老险公司要在四个方面积极作为:首先是创新产品。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在“供给侧”,而“供给侧”的关键是产品的真正适销对路。既要产品设计上对准真实需求,产品定价上考虑允许浮动利率,也要适当提升养老金资产中权益投资比重,提升养老产品回报,抵抗长期通胀,物有所值。
其次是专业化的服务。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不单纯是产品,更呼唤由专业的机构和服务团队所提供的与之匹配的优质服务,比如大家保险集团通过打造“城心养老”模式驱动保险养老机构向小型化、社区化、连锁化趋势发展,成为行业亮点。
第三是品牌。一直以来,强品牌背书的金融机构,在推动养老产业变革、教育民众方面更具主导优势。
最后是科技赋能。数据驱动等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还可以解决产品同质化、监管难等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提交《关于保险服务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提出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强化三支柱间的衔接转换贯通、引导养老金融产品形成专属优势、试点先行推进三支柱改革等建议。
中国人保董事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