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退市已成定局!3月1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康得新退市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根据行政处罚决定,康得新对2015年至2018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更正后的报表显示连续四年净利润为负,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即扣除处罚认定的造假金额后,相关财务指标触及终止上市标准。
对于康得新退市中的投资者保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提及,“投资者保护机构可以依法适时启动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这也就意味着,康得新或许将面临投保机构参与的中国特色证券集体诉讼的追责。
“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被写入近日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场人士认为,建立常态化的退市机制,需要市场各方形成合力来共同克服阻力,应退尽退并不意味着一退了之,而是要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立体化追责。投资者应通过合法途径来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虚增利润近年来最高
康得新造假手法极为隐蔽
据证监会调查,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导致2015年至2018年年度报告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22.43亿元、29.43亿元、39.08亿元、24.36亿元,合计虚增利润115.3亿元。
“115.3亿元的虚增利润是近年来最高的,也是最严重的造假案。”业内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康得新的造假手法极为隐蔽,属于纯粹的虚构业务型造假。在生产端,公司虚构的业务没有对应的真实采购、生产。在销售和资金端,为了匹配虚构的业务,公司会对虚构业务安排相应的资金划转。
有关人士表示,北京银行的钱被归集到集团公司之后,通过集团公司控制的其他账户,平均经过5道、6道资金划转,划到公司体外,再划到每一笔虚增收入、利润所对应的??虚假销售客户,伪造成回款。“公司大多不会挂应收账款,而是伪造成真实的银行资金销售回款,重新回到公司账户。从账面来看,虚构的业务都收到了钱,所以看起来就像一笔真实的业务。而且,为了让这些虚假业务看上去像真的一样,公司还虚构了相应的运输费用和研发费用,以免露出破绽。”
针对个别投资者质疑大股东康得集团占用康得新大量货币资金的问题,经调查认定,康得新北京银行账户主要是为了配合财务造假,便于完成虚假销售收入回款。
2018年末该账户显示余额122亿元,是累计归集金额,并不是真实的银行存款余额。虚假销售收入回款打入北京银行账户后,被归集到康得集团账户再被循环用于造假所需虚假销售收入回款,故未有证据证明大股东单方面占用康得新资金。
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需市场各方形成合力
去年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同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资本市场常态化退市的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市场人士认为,此次退市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构建与注册制理念相匹配的退市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快出清僵尸企业,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除康得新外,今年还有8家上市公司确定强制退市,6家为面值退市,2家为财务退市,均已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的事先告知书或决定书。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汤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是贯彻中央深改委部署要求的重大改革举措,有助于加速市场优胜劣汰,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但是,由于退市触及多方“奶酪”,所以退市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遭遇多重阻力。近日,康得新披露追溯调整后的年度报告后,网上有个别人发布消息质疑该案结论,并举报监管部门人员。
“自2月28日康得新披露追溯调整后的年度报告以来,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大量散布不实有害信息,恶意造谣诽谤,抹黑监管政策和稽查执法,攻击退市制度改革,甚至对监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人身攻击、诬告陷害,妄图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扰乱市场正常秩序。”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个别投资者在公司多次提示存在退市风险的情况下,仍在大量买入此股票,并带头滋事诽谤。上述行为本质是意图向政府和监管部门施压,拖延和干扰康得新退市进程,从而达到其个人目的,进而牟取不当利益。
“整体而言,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呈现‘退市率低’的特征,其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和市场监管不够有效;另一方面也与一些上市公司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规避有关。”有关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国家正有序推进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在退市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在综合考虑各方建议和利益的基础上,让市场各方形成合力来共同克服阻力,推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有序、有效推进。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将会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退市过程中出现的对抗监管、不正当维权甚至煽动群体性事件等行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