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草案)中多次提及资本市场,相关工作部署丰富、明确、具体,所涉及的关键领域主要有“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面实行注册制”“深化新三板改革”“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等。
可以预见,在这一系统、全面、科学的改革蓝图指引下,我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坚决的勇气、更务实的举措、更出色的能力,在“十四五”开局起好步,迈入构建改革发展新格局的历史新征程。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从2019年底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正式启动,到精选层正式设立,再到今年转板上市制度正式落地,新三板综合改革全面铺开。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深化新三板改革”。
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关键领域1
健全多层次
资本市场体系
30余载弹指一挥,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我国业已建成了一个规模体量居世界第二、基础制度较为完备、具有多层体系架构的资本市场。展望未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不止一次提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确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近年来,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举措频出,对改善市场生态产生了积极影响。如科创板通过“增量改革”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创业板通过“存量改革”弥补了资本市场体系“中间层次”的不足。今年,就在全国两会召开前,新三板“转板上市制度”落地,使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银泰证券股转系统业务部总经理张可亮表示,转板制度落地将整个资本市场的“水系”融通为一体,使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各层次实体经济的功能也将被全面激活。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建议,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坚守科创板定位、突出创业板特色、深化新三板改革。要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丰富投资品种,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实体企业的差异化需求。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格局和国家经济实力、发展速度仍未完全匹配。如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需继续提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还不够均衡。”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未来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一个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方面要促进各层次市场协调发展、有机互联,提升整个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融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各层次市场进行差异化发展,突出各市场板块的特色,并加快相关制度改革落地。
资本市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的生态系统,完善更具包容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需久久为功。可以预期,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和体系都将更加完备。
关键领域2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口端”有源头活水、“出口端”则激浊扬清,股市优胜劣汰、新陈代谢机能将进一步激活。
对此,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作为我国最优质的一批企业,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充满创新活力的高质量上市公司。
就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建议,须在监管上下功夫。通过提升监管效能,将治标与治本结合,才能强化上市公司主体责任,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以完善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营造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目前,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关部门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增强适应性,不断健全股票发行、并购重组、退市等基础制度,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抓好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和具体任务。其后,证监会系统就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