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写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史,平安在其中的地位自有其独一无二之处:
在它成长壮大的三十二年里,几乎每十年登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个十年发展现代化、市场化的保险;
第二个十年专注综合金融模式的探索;
到第三个十年开启“金融+科技”的双驱动发展;
再到现在步入“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全新战略领域。
在资本市场眼里,它是压舱石级别的大蓝筹。
在金融领域,当前沿科技不断重塑和再造金融业态,巨头间的竞合关系日益多元和复杂,怀揣综合金融与科技两张王牌的中国平安将怎样突出重围?
2020年11月20日,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深圳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慧见》栏目独家专访。
这位从最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管多次被视作“救火队长”,比如他在平安证券和平安银行的改革大刀阔斧,在担任证券董事长期间,他带领平安证券转型“互联网券商”,三年时间打下从C类连升三档回归A类券商的“翻身仗”。在执掌平安银行之后,他贯彻零售转型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发展方针为指引,推动平安银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动能。
“2020年不容易,充满危机,但也收获满满。”谢永林在接受《慧见》栏目专访时表示,“但在疫情的倒逼下,全面的线上化不但大幅提高了服务的效率、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也在客户体验方面实现了普惠性、可获得性的显著改善。科技正在改变业务流程、甚至商业模式,所以说,机在科技。”
时下,作为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主要执行者,如何将科技赋能金融推向纵深、如何放大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是这位“爱打仗”的掌舵者经常琢磨的“招儿”。
“危在疫情,机在科技”
“不谈科技,科技已经像空气一样存在。”
《慧见》:你如何评价平安的2020年?
谢永林:2020年不容易,充满危机,但也收获满满。新冠疫情不期而至,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遭遇挑战,而这恰恰调动出我们多年来积累的科技能力,进一步凸显了平安的技术优势。比如平安银行线上的财富管理业务就增长迅速,过去业务团队对于纯线上的运营尚不适应,但在疫情的倒逼下,全面的线上化不但大幅提高了服务的效率、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也在客户体验方面实现了普惠性、可获得性的显著改善。科技正在改变业务流程、甚至商业模式,所以说,机在科技。
《慧见》:2020年平安的营运利润依然实现了4.9%的正增长。对于平安在疫情遭遇战中的表现,你打多少分?
谢永林:平均可以打到90分。各子公司的业务模式和领域不同,例如平安好医生在疫情期间就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用户通过平安好医生APP的在线问诊量达到11亿次,新注册的用户量也增长了10倍。同时,线上实时问诊、线下快速配药的模式,既缓解了医院的压力,也让公众的就医需求得到了响应,我自己就亲身体验了这样的服务。在金融方面,我们各业务线主动让利,充分运用科技进行模式创新,输血实体共克时艰。比如银行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通过线上化、模型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和平台,不仅将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多供应链长尾客户,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通过线上化、批量化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再比如,平安普惠打造的智能风控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普惠的客户中有超过70%是首贷户。
《慧见》:平安在市场上有两个标签,第一个是综合金融,第二个标签是科技,平安过去10年在科技上投入超过1000亿,现在回过头来看投入最值得的部分是哪里?未来平安在科技上面的投入将侧重于哪里?
谢永林:我们现在都不为了科技而谈科技,因为科技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就像水、空气一样,利用科技已经成为平安的一种思维模式,已经融入我们的细胞。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如何在科技基础上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将平安的金融科技能力向行业开放,赋能给中小金融机构。
平安在科技上主要投入两个大方向,一是金融科技,二是医疗科技。平安有超过11万的IT人员,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拥有的科技专利数接近30000项,其中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的专利申请数均位居全球第一。
我们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都是聚焦金融主业展开。一方面,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数据等赋能金融主业,实现更高效率、更佳体验、更低风险。比如车险“一键理赔”、信用卡审批人员效能提升15倍、智能风控模型让损失减少60%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在医疗科技领域的投入,是为了更好与保险主业协同,从健康管理到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提升主业竞争力。
“综合金融始终是平安的核心战略”
“无论个人还是团体,目标都是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
《慧见》:刚说到平安在市场上有两个标签,综合金融和科技,你分管的团金如何与这两个标签协同?
谢永林:无论个人还是团体业务,平安做综合金融的目标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