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公募大发展的时代,哪家公司没有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哪家公司没有一只爆款基金,似乎都是让市场“抛弃”的。
年度排名战结束,备受关注的依然是那些明星基金经理。
过去两年,明星基金经理带来的吸金效应已经被市场证实,随着新一年爆款基金的持续发力,明星基金经理依旧是各家机构争夺的核心资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无论是从公司内部提拔还是从外部“挖角”,不少基金公司都借助过去一年公募基金的大爆发做了大量储备工作。
从当前情况来看,过去一年(2020年)公募基金经理的变更相对2019年来说已经更加频繁。
根据本报统计数据,全市场143家公募管理人中,2020年共新聘了498名基金经理,离职基金经理则共有257人;相比2019年,该年度新聘基金经理人数为462人,离职基金经理人数为230人。
从2021年开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基金公司人事变动的脚步并未停歇,仍有不少基金发布公告增聘或解聘基金经理。
譬如1月14日,汇添富盈安混合基金就公告增聘沈若雨为基金经理。沈若雨此前曾是易方达基金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在2020年4月离职易方达后,当年5月加入汇添富基金任研究部高级行业分析师,6月起担任基金经理助理。
基金经理流动图谱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新聘基金经理人数在10人以上的基金公司共有8家,包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嘉实基金、申万菱信基金以及鹏华基金。
其中广发基金新聘基金经理人数最多,为15人,其中就包括2020年收益翻倍的明星基金经理郑澄然。
郑澄然曾先后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成长投资部研究员。2020年5月起担任广发鑫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郑澄然也是一名90后“后浪”。
华夏基金、博时基金以及富国基金在2020年新聘的基金经理分别有14人、13人和13人。
其次则是国泰基金、嘉实基金、申万菱信以及鹏华基金,其中国泰基金2020年新聘12位基金经理,其余三家均新聘了10位基金经理。
根据记者了解,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的来源既有外部挖角,也有内部提拔。
譬如华夏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季新星,其此前在申万菱信基金担任基金经理,2020年11月起担任华夏行业龙头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博时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麦静,此前曾在人保资产工作,2020年5月加入博时基金。
内部提拔则是基金公司内部从研究到投资的一贯流程。相对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大公司来自内部提拔的基金经理更多。
“大公司有人才梯队建设,研究员成型就可以转投资。”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不少公司都建立了投资人才培养计划。
譬如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就要求研究员先做4年产业研究,之后通过一套答辩程序和标准,合格后进入投资体系,从基金经理助理做起进而晋升基金经理。
但是,硬币往往有另一面。
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有11家基金公司。其中离职基金经理最多的是嘉实基金,共有9位离职,其次则是东吴基金和中邮基金,两家公司均有7位基金经理在2020年离职。
具体来说,嘉实基金2020年离职的9位基金经理中,在嘉实基金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邵秋涛,其在嘉实基金任职年限为9.53年;另一位在嘉实基金任职年限超过9年,且在2020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是曲扬。
值得一提的是,邵秋涛曾是嘉实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也是嘉实基金此前力推的明星基金经理。
明星基金经理账单
在这个公募大发展的时代,哪家公司没有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哪家公司没有一只爆款基金,似乎都是让市场“抛弃”的。
激烈的竞争更加剧了行业内部的人才流动。
“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权益基金经理越来越贵。”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坦言。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早前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想在今年借着市场多发展一下权益投资,从外部找了好多权益投研团队想要挖角,但是却发现人力报价水涨船高。
“其实不止是大佬贵,就连新人的价格也很贵。”前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人力价格水涨船高,与过去一年公募市场的大发展不无关系。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一方面是新发基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此前监管层限制了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产品的情况,就势必涌现出大量的人力资源需求。
“大公司有内部人才梯队,从内部提拔自然是最划算的一种方式。但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从外部挖角的账单压力依旧不小。”华南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其透露,“尤其不少基金公司在挖人时都是挖一整个投研团队,挖角的价格也越来越贵。”
虽然价格越来越贵,但明星基金经理带来的“甜头”,依旧让不少公司前赴后继。
譬如去年7月,华泰柏瑞原明星基金经理方纬,跳槽后开始担任富国基金旗下富国新兴产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去年3月,方纬从华泰柏瑞基金离职。
还有原新华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崔建波,离开了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