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高校聚集的城市采取分批放假离校的措施。
“以为元旦学校不放假,大家还不高兴,没想到等来的是直接放寒假。”北京市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林墨(化名)说。
受疫情影响,不少地方的大学已经提前放寒假,有的高校假期甚至从2020年12月底一直到2021年2月底。面对这个超长假期,大学生们五味杂陈,心态复杂。
“我不想马上离开学校,而是想留在北京实习或兼职一段时间,甚至可以只在春节期间回家几天。”林墨说,上一个寒假仍令她心有余悸,疫情“取消”了春季学期,大学生们只得待在家里,“很多师兄师姐求职应聘受到很大影响”。
利用超长假期补课、培训或兼职、实习来给自己“充电”,是很多大学生的选择,一些面向大学生的培训机构也因时制宜,推出了针对性的寒假课程。
但留下来“充电”也需要克服疫情管控带来的不便。“学校要求,如果学生寒假留校必须要有指导老师陪同留校,而且需要全封闭管理,只有看病、实习等事由可以持证明外出,且需要每次审批。”林墨说。
大学紧急放寒假
东北石油大学,这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高校,寒假长达70天,从2020年12月21日开始放假,直到2021年2月28日收假。
该校通知称,1月16日至开学,学校实行准封闭管理。确因紧急工作需要进校的校外人员,须由校内联系单位向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征得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
受疫情影响,高校聚集的城市采取分批放假离校的措施。武汉汇集了80多所高校、100多万名大学生。在完成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结束期末考试后,武汉高校进入寒假时间,陆续分批离校。
其中,武汉纺织大学已在2020年12月29日放假,武汉工程大学学生自2020年12月28日起分批错峰离校;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2021年1月9日放寒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月16日放寒假,武汉大学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1月17日放寒假。前后长达半个多月。
辽宁省则规定,错时、错峰安排寒假放假,中高风险区的高校暂不放假,有关寒假安排事宜务必请示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同意,报省教育厅备案后,方可实施。
1月4日,大连海事大学对外确认,该日起开始新一学期教学工作,寒假向后顺延,目前安排的是线上教学。该校位于此次疫情反复较早出现的大连市。
该校官网信息显示,针对新学期课程安排,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形成了“指导员—班干部—寝室骨干”网格化学习督促机制,要求全体学生按时上课。家长们也纷纷表示理解与感谢,并通过家书形式鼓励学生服从学校安排。
大连海事大学的应急之举,倒是让一个长期讨论的制度问题再次被提起,即要不要实行多学期制。事实上,高校拥有自主调整假期和学期的权利。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
有专家认为,探索放春秋假以及多学期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与课程选择。
元旦过后,河北省疫情形势突然严峻。河北大学提前结束上学期课程,从1月5日起开始放假。河北大学1月6日晚间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表示,1月5日、6日,该校教职工动员起来,安全、有序完成校内学生返程护送工作。
有河北大学学生向媒体证实,原定于1月9日的寒假提前,原本安排的期末考试也被取消。
河北大学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而非暴发疫情的河北省会石家庄,有各类在校生4.2万人。从1月6日早上7点40分开始循环发车,该校组织6辆大巴车,将学生从三个校区分别运送到保定东站、客运中心、保定火车站三地。
该校表示,同时学校还联系了保定市公交公司增开各校区至铁路、公路客运站的公交班次,尽可能解决学生们的出行困难。
不想离校的大学生们
大学提前放假,假期期间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却给留校的学生带来了很多不便。
“学校允许住宿的,并按照上学时的作息供应水、电,但暖气强度明显变弱。全校只开放一个食堂,宿舍远离食堂的同学就得点外卖,但校园内没有有效的外卖措施,导致外卖的拿取很混乱,同学们有时需要在冷风中等待外卖,拿到外卖也大多都凉了。”林墨说。
林墨正在四处寻找短租房,她本想住在宿舍,“但学校规定,如果要留校就必须有指导老师陪同留校才行,我提了申请,但导师不给签字,所以没申请下来,因为导师自己不愿意留校,这就像一种隐形的不许留校”。
“而且就算成功申请住在学校,每次外出都需要分别提出申请,到时候指导老师是否批准还不一定。”她说。
这给林墨原本打算的寒假实习带来了不小麻烦,她宁愿花昂贵的房租寻找短租房也要留在北京,“我明年毕业,万一回了老家后疫情反复,开学回不来会影响找工作”。
李琦(化名)遭遇的是另一种烦恼。在北京读大二的她家在河北,她本打算放假后就回家,并在老家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但河北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宣布不接收外省市在校生报名,她只能在北京报名。
“可是学校提前放假,禁止留校,而且在北京、河北之间来回奔波还需要隔离。”李琦现在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