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与平安好医生,A股市场有以东华软件、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东软集团为首的互联网医疗概念股。
□在所有互联网医疗细分领域中,医疗信息化这一赛道,最受关注与认可。
□业内认为,远程医疗的发展要专注于解决实际场景的问题,真正提高患者就诊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网经历巨大考验,也为互联网远程医疗带来巨大需求。
需求庞大、民生痛点、应用场景丰富,使互联网医疗具备极大想象空间;陡增的互联网医院数量、破冰的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政策、疯狂涌入的产业资本,又让其站在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关键节点。
然而,作为“互联网最后一块尚未攻克的处女地”,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难度,至今仍非其他领域可以类比;受制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传统医疗机构改革阻力、优质医生资源缺乏等多重影响,产业发展慢于预期、相关变革难以突破。
互联网远程医疗未来能否继续扛起迈向深水区的医改旗帜?在政策、技术、资本、需求多重驱动下,远程医疗何时才能真正“星火燎原”?
市场需求爆发
家住东莞的李萍患有克罗恩病,2020年5月曾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进行了手术治疗,此后定期复诊。
最近,在东莞当地医院复查时,李萍发现自己总胆红素超标后,通过中山一院互联网医院问诊炎症性肠病专科专家,专家查看其病理历史资料,为其调整了用药方案,并预约了肝胆彩超。
对于中山一院的互联网医院问诊就医,李萍驾轻就熟。疫情期间,她5岁的儿子曾在某夜11点高烧38℃,李萍通过线上的儿科发热门诊免费问诊医生,初步明确病情,采取医生建议的降温措施,并预约了次日的到院就诊。
中山一院是广东全省首家开通线上义诊的互联网医院,2020年1月26日春节期间上线免费互联网发热门诊及心理咨询服务,疫情期间开展义诊咨询服务3440例,新冠肺炎自测问卷78万份。截至2020年10月底,互联网医院患者人数已经近3万人,来自广州以外的患者占比达90.2%。
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需求端的培育,快速提升了消费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疫情催化下,从用户端、服务端到支付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每个要素都发生了积极且长期的变化,互联网医疗的特殊技术优势在疫情期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疫情促使各大医院紧急上线互联网医院功能。据兴业证券统计,2019年全年,全国新增互联网医院223家。而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215家互联网医院挂牌,其中由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有166家,占比近八成。
中国的远程医疗服务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如京东健康自推出免费医生咨询服务以来,其在线问诊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超过200万人次,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高峰时期1小时之内就可接到问诊需求近1万人次。同样,平安好医生APP的新用户注册量比疫情之前增长了10倍,新增用户的问诊量比疫情之前增加了9倍。
支付政策破冰
2020年以来,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全年都围绕着打造“互联网+医、药、险”闭环做出诸多尝试和落地,尤其是“互联网+”医疗支付端的政策破冰,更一举打通医保支付瓶颈。
2020年11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公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该《意见》也是由政府发布的第一份详细的、包含明确时间表的线上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政策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根据地方医保政策和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确定支付范围,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复诊服务比照线下医保规定的支付标准和政策支付,还提议探索开展统筹地区间外购处方流转相关功能模块互认,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外购处方信息与定点零售药店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以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外购处方流转相关功能模块应用,便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复诊处方流转。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要求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工作。
由于医疗机构管理和费用支付为属地管理,支付制度改革已逐步向全国各个城市铺开。据初步统计,目前江苏、贵州、甘肃、四川等省份全省或部分地区已出台远程医疗价格、报销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产业资本涌入
医保支付环节的打通,被视为撬动万亿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关键支点,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更激烈的行业竞争。
其实,过去10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赋能医疗并已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微医、平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