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2020年,亦是保险业调整转型之元年。
这一年,寿险业转型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保费增长滑落至个位数,寿险人力也出现负增长;信保业务频频“踩雷”、车险启动综合改革,产险业再度突破承保亏损红线。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对保险行业而言,紧日子已经真真正正地到来。展望2021年,形势将更严峻。
明天系的明天被接管
明天系保险公司被接管,是2020年保险业的大事。
7月17日,银保监会依法对6家机构实施接管,其中有4家为保险公司,包括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接管期限为一年。2020年2月22日,银保监会结束了对安邦保险集团的接管。
上述被接管机构的风险表现和风险隐患有所不同,但都有着来源于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的共性。公司治理问题,是保险行业诸多乱象的源头。2020年,对于这个“牛鼻子”,监管部门抓得越来越紧。
今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署名文章《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8月28日,银保监会又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此外,银保监会今年开始首次向社会公开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这些做法,都让保险业高度重视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在对有公司治理问题的机构之风险处置上,监管已经取得一些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个别银行保险机构治理失灵导致严重后果的前车之鉴,以及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被提到如此高度,保险市场主体对于发展理念和监管机构强调的公司治理监管理念,会在调整中逐渐进步和完善。
假黄金真刺伤了财险
今年金融机构“踩雷”声此起彼伏,其中刺耳的一声巨响,当属武汉金凰假黄金案。2020年1月以来就引发关注的武汉金凰假黄金质押融资案件,涉案金额300多亿,人保财险等财险公司以及十多家信托公司牵涉其中。目前该案还没有定论,但已震惊四座。
震惊的原因,除了金额之大,也还有案情之荒唐。财险公司承保质押黄金的财产险保单,居然通过特别约定清单等形式让保单有了兜底嫌疑,而约定清单上的内容超过了财产保险承保的风险范围,是信用保证保险才有的特征。为此,保单的受益人信托公司,与承保的保险公司激烈地相互“撕扯”,而案件的关键角色——被保险人武汉金凰,却默不作声。
就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保险业、信托业都普遍关注到了这一案件,除了认定责任在对方的观点外,还有理性人士在反思——何以在风控最严的金融机构,且是多家机构参与的业务中,出现如此滑稽的风险漏洞?
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法务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称,过去为了拉业务、收保费,一些保险公司不惜降低承保门槛、突破底线承保,出现承保条款设置不当、业务不合规等问题,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违规,更在于其风险的不可控性。一家财险公司一单操作不当的业务,可能把整个财险业赔进去,这并不是儿戏。该人士认为,除了公司治理,保险公司的业务治理也很关键,特别是财险业务,风控合规的重要性亟需提升。
银保监会今年7月也就假黄金事件发声,指出假黄金事件牵涉多家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也暴露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同虚设,需引起高度重视。
值得关注的是,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责任保险业务监管办法》,针对责任保险边界不断扩大,一方面严格责任保险承保范围,明确责任保险应当承保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不得承保故意行为、罚金罚款、履约信用风险、确定损失、投机风险等风险或损失;另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厘清责任保险与财产损失保险、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的关系,合理确定承保险种。
人身险前景美如画
2020年,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人身险行业走进低谷。前10月,人身险公司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1.24%。这一方面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行业在危机面前寻求发展新机会的理性调整。
尽管2020年的数据不好看,但作为一项经营周期长的业务,人身险的发展从来不止看一年,而是看未来10年、30年、50年甚至百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去年突破1万美元,但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密度在全球范围看仍然处于后半段。瑞再研究院预测,到2035年前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这为中国人身险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也是这个行业被认为有前景的基本面。
一个短期的好消息是,人身险发展迎来了政策红利。今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银保监会关于人身保险发展的专题汇报,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国常会提到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等内容,这也给行业主体注入了信心。
其实,今年疫情让国人更加关注自己的人身保障,这已经给予了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动力。今年前11月,健康险保费7642亿,超过去年全年,依旧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同时,最快到明年可能突破1万亿,到2025年的目标是2万亿。
当然,市场机遇不会自动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