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寄托中诞生,伴着民族自信心前行:万华化学,万丈光华。
从烟台合成革厂起步,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今,万华化学已成为全球技术领先、产能最大、最具综合竞争力的MDI供应商,拥有世界级规模、工艺先进、配套完整的C3/C4石化产业链,是全球产业链完整、品种齐全的脂肪族二异氰酸酯(ADI)制造商,国内最大的PUD制造商,国内最大聚醚多元醇与聚氨酯系统料制造商……
从2001年上市以来,万华化学营业收入从5.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81亿元,翻了118倍,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公司市值从上市之初的30多亿元增长到如今的近2700亿元,翻了70多倍。
从无到有,玉汝于成
从1995年改制起,万华32个子公司只留王牌主业MDI,其余全部剥离、改制。而登陆资本市场,则是万华新征程的起点。
万华化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烟台合成革厂,承载着我国现代工业历史上第一个合成革工业基地建设的重任。上世纪80年代,万华累计为超过2亿双合成革皮鞋提供原料,相当于提供全国皮鞋原料的四分之一。然而,作为计划体制的“宠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万华也曾遭遇“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窘境。
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弄潮儿”?
1998年,烟台合成革厂对其下属MDI分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15日,公司发行4000万股,募集资金4.5亿元,并于2001年1月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这是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制公司,股票名称“烟台万华”。
这个改制过程其实并不容易,从1995年改制起,万华在此后的数年间,32个子公司只留王牌主业MDI,其余全部剥离、改制。
据新华社2019年刊发的题为《“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万华改革之路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伟大实践》报道,当时改制最艰难的是下岗分流:
李建奎(万华第二代掌门人)清楚地记得:“当时万华7000人不到的工厂,30多个处室,副科长以上的干部就有三四百人,人浮于事很严重。”
万华先从领导干部身上“动刀”:只要到了55岁,就办理厂内退养。于是,71个领导干部从管理岗位上退下。
一位分厂厂长,是万华“创业元老”,也被列入第一批退养的名单。
委屈、恼怒、不甘!
那天,在时任总经理曲进胜的办公室,他拍着桌子讨说法:
“我哪儿对不起厂子了,凭什么让我退?”
“这是规定,谁到年龄都要下。”
“这是什么规定?这就是挥泪斩马谡!你承不承认?你敢承认,我就下!”
曲进胜默默点点头,内心五味杂陈。
壮士断腕,涅槃重生。
改革就像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万华加速发展。
而登陆资本市场,则是万华新征程的起点。
据万华人自己总结,登陆资本市场,带来的不仅是4亿元的宝贵资金,更带来了体制、机制的变化,助推了万华的高速发展。
2002年底,通过对当年1万吨老装置的不断改造,万华MDI产能已达到10万吨/年,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6万吨/年MDI工艺软件包也在万华手中诞生。
2003年8月8日,宁波大榭,万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万吨/年的MDI工程开工。2005年11月23日,在万华人的拼搏奉献、紧密配合下,宁波16万吨/年MDI装置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
面对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万华人毅然亮剑,南下建设大MDI装置的战略构想完美实现,并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一组数字表明了万华的快速崛起:宁波装置投产后,2006年至2007年间,公司净利润从8.63亿元提升到14.81亿元,增长71%;国内市场占有率从1998年的8%提升至2007年的31%。
直面竞争,拥抱世界
2013年6月,万华提出“从万华聚氨酯向万华化学转变,从中国万华向全球万华转变”,自此开启了万华发展的新篇章。
在积极确保万华宁波工业园项目建设、布局国内发展的同时,万华也确定了国际化战略的新构想。2005年,万华开始在中东、俄罗斯、日本、美国、欧洲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实施全球化布局,向国际化迈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陷入债务危机,万华审时度势,于2011年1月投资12.6亿欧元成功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这是迄今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此次收购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具有竞争性的海外收购,被《国际金融评论》(IFR)评为年度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最佳并购项目。
2013年6月,万华提出“从万华聚氨酯向万华化学转变,从中国万华向全球万华转变”,公司名称也由“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此开启了万华发展的新篇章。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提升和文化融合,在经历收购后前3年的亏损阵痛期后,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终于在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此后盈利水平逐年提升,并在2017年实现井喷,TDI和MDI产销量和盈利水平连创新高,PVC和烧碱等普通大宗化学品持续稳定获利,财务费用持续大幅降低,一举弥补了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所有历史亏损,成为中东欧百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