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猪好,猪就会对你好,回报于你。”这是天康养猪人的口头禅。
史上最强猪周期,让A股市场一众养猪企业业绩、股价同步起飞,天康生物(002100)也乘势而上,今年来业绩增长势如破竹。
地处新疆乌鲁木齐的天康生物,20余年深耕畜牧业,形成“动物疫苗、饲料及饲用植物蛋白、玉米收储、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及肉制品销售”全产业链架构。公司营收从2006年上市之际的4.22亿元,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86.21亿元;公司净利润也从0.38亿元,上升到14.78亿元。
天康生物为何选择布局养殖全产业链?最强猪周期下如何烫平业绩波动?非洲猪瘟下养殖企业有何良方?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天康生物,公司董事长杨焰与证券时报副总编辑高峰深度对话,回答了这些几乎所有中国养殖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还原了公司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最强猪周期
史上最强猪周期到来,生猪养殖企业享受了一波业绩红利。但进入9月份,猪价明显下滑,10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出现了自2019年3月份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猪价下行拐点出现。而养猪企业应对最强猪周期的模式,彰显着管理者的智慧。
高峰:生猪养殖一直被视为强周期行业,养殖企业业绩随着猪肉价格波动很大?
杨焰:经济有周期,养殖更是个强周期行业。猪、禽,这两种中国人消费的主要肉食品,周期性都比较强,这是所有从事养殖行业的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规避猪周期风险,企业就得做产业链。企业可以自己做,或者与食品企业携手合作,但一定要从养殖端走向食品端,增加产品附加值。现在国家也即将推出生猪期货。我们正与大连期货交易所探讨,如何利用期货工具规避生猪养殖的强周期性。
天康生物是一个多元化企业,我们称为“横向一体化”,既有养殖,也有动物疫苗和饲料业务,不同业务之间形成互补,这对规避业绩因为周期大起大落也是一种办法。
高峰:国外是如何缓解猪周期的?
杨焰:国外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猪周期采取了各种办法。在欧洲,主要通过农业协会协调,养猪扩产需要经过协会批准;在美国,主要依靠芝加哥生猪期货价格调节生猪产量。
目前,我国计划推出生猪期货引导养殖预期。此外,国家也号召产业化、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有序发展。规模化企业的调控能力,以及对市场的认知能力都远远强于散养户。事实上,每一次猪周期的发生和结束,都是以散养户的大量涌入和散养户的大量退出为标志的。
高峰:公司应对猪周期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焰:对天康生物来说,我们抵御猪周期,首先是保持养殖的适度规模,不搞跟风式扩产,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划稳健发展。其次,要把猪养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持养殖业务持续的竞争力。
再就是产业链保护。猪周期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是因为现金流断了。我们有句行话叫“猪吃猪”,猪吃的不是饲料,而是现金流。意思是,企业需要卖猪赚钱买饲料来继续喂猪,所以核心就是现金流。天康通过构建横向产业链,让公司几大产业板块相互协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从而抵御猪周期风险。
扩产需有序理性
根据国内各大猪企已发布的在建或拟建养猪项目测算,未来我国新增养殖生猪规模将达到20亿头。有业内人士预计,如果这些新增产能全部转化,未来猪肉价格将跌到10元/斤以下,甚至可能跌到每斤4元至5元。
高峰:有报道指,国内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已发布的在建或拟建养猪项目总产能达20亿头,公司对此如何判断?
杨焰:近年来中国生猪养殖总量也就在6亿到7亿头之间。企业很清楚,产量一旦增加,猪价必然下跌,届时一地鸡毛,这样谁还会大规模扩张。生猪养殖就是市场化的供求关系,真养20亿头猪,给谁吃去,这是不可能的。
高峰:目前,公司在新疆、河南和甘肃三地的生猪养殖产能建设进展如何?未来会否在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展养殖产能?
杨焰:我们近期生猪养殖的目标是300万头,具体看,新疆100万头的养殖布局目前基本完成,河南100万头还剩育肥环节的工作,甘肃已经完成30万头,这两年将完成100万头的目标。
完成300万头目标的同时,公司将根据市场,及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适度扩大养殖规模。但目前公司的重点是从养猪转向商品肉销售。因为猪周期无法避免,公司需要进行产业链布局。
养一头猪,行情好可能多赚一点。但如果把肉卖好,从消费环节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肉,实现销售环节的盈利,而不是单单依靠养殖,这样企业面对的周期风险将大为降低。所以公司需要延伸产业链,从养猪卖猪转向卖肉,卖猪肉预调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高峰:规模化养猪企业会否取代散养,对猪价形成垄断?
杨焰:规模化养猪也有一些先天性弱点。首先,养猪是一个典型的与土地挂钩的行业,出栏一头猪要对应相应土地。规模养殖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大量土地配套。
其次,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规模化猪场可以解决集中屠宰的城市供应问题,但是在绝大多数农村,规模化屠宰和冷鲜肉链条目前仍无法覆盖到农村市场。因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