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30年,A股退市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探索到完善的渐进式改革历程,已形成包括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及重大违法等多元化退市指标体系。然而,与如今4100多家A股大军相比,30年来,退市公司数量不过区区78家,这明显缺乏动态平衡。
真正的市场化,应尽显“优胜劣汰”之真谛。
A股市场三十而立之际,注册制改革稳步推广:人们为IPO市场化欢呼,亦期待退市更市场化。
在各界的期盼下,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再度启幕:完善财务类退市标准,准确刻画壳公司;细化各项指标严格监管,打击规避退市;取消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环节,加快退市节奏。
与时俱进的制度改革,是为了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唯有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循环,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公司才能生生不息,蒸蒸日上。
新退市规则部分新增核心条款
核心条款新规则
优化交易类指标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
新增面值退市“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
优化财务类指标新增“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组合财务指标
实施风险警示后的下一年度财务类退市指标交叉适用
新增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财务造假的退市风险警示情形
优化规范类指标新增“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退市指标
新增“半数以上董事对年报或半年报不保真”退市指标
完善重大新增财务造假退市判定标准的量化指标
违法指标
退市程序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
连续2年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直接退市
取消交易类退市情形的退市整理期
退市整理期
其他类型的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压缩至15个交易日
风险警示新增“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新增“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或未按照规定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探路:做退市工作犹如“打仗”
万事开头难。早期的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事实上,1993年《公司法》便规定了上市公司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情形,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由此建立。不过,彼时A股市场刚刚起步,初登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经营发展尚未显露疲态,加之最初的退市规定过于笼统且缺乏配套措施,退市制度暂被束之高阁。
直到1999年,市场上开始出现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启动并执行退市制度已迫在眉睫。为了该项制度能够循序渐进的实施,沪深交易所当时还推出了上市公司PT制度(即连续3年亏损后被实施PT)。
时任上交所上市公司部负责人的周勤业曾在2009年对媒体回忆说,当时的PT公司只是交易受到了限制,并没有彻底退市。而到了2000年,一些PT公司已连续4年亏损但交易仍在继续。也是在这个时候,监管部门开始和地方政府探讨退市制度的落地执行。
经过前期大量的工作、准备后,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明确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操作方法和流程。随后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具体实施细则。而谁将成为第一家退市公司,广受关注。
最终,回天乏术的PT水仙于2001年4月23日告别资本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这是一件载入证券发展史的大事,它标志着退市制度的正式实施,形成了从“进入”到“退出”的完整机制。此后,退市名册上又陆续增加了一连串公司的名字。
据周勤业回忆,每一次有上市公司退市,都像“打一场仗”一样,其中有很多艰难和不为人理解的地方。但退市制度的出现给了证券市场不断换血的机会,让这个市场可以保持活力。
但新问题随之而来。
自PT水仙首开依法退市之门后,市场大幅扩容,从中穿行而过的退市公司却并不多。统计显示,在2001年至2012年长达12年的时间里,两市仅有43家公司退市,其中2008年至2012年期间无一家公司退市。
相对应的是,A股中“ST阵营”日渐壮大,一些应退未退的上市公司使用各种财技保壳苟存,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导致大量上市公司“停而不退”,并由此引发了壳资源的炒作,以及相关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
“当时的市场的确有些扭曲。ST股非但不受冷落,反而成为投机者炒作的题材。”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市场壳资源炒作盛行,尽管一些上市公司主业连年亏损,但一些投资者却批量押注ST股,赌其重组后“乌鸡变凤凰”,而在当时“入口”通道未完全畅通的情况下,一些产业资本也有通过借壳实现资产证券化的诉求,因此当时市场中确有很多ST股重组成功,股价大涨也令押注者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形成了独特的盈利模式。
提及ST股炒作,不得不提ST股“投资代言人”——陈庆桃,只买ST股的他信奉“富贵险中求”。彼时一些散户甚至将其看作是ST股投资的“指路明灯”。早年在某家ST股的股东大会上,记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