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大象跳起资本舞步大行“蝶变”再出发
从“不良贷款率高企至20%以上”到“霸榜世界银行1000强前四”,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20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序,中国四大行包揽前四。这是四大行第三年蝉联前四名,也是“宇宙行”工商银行第八年冠绝全球。
若以资本总额和利润的增长率排序,中国四大行的数据均高于美国十大行。《银行家》杂志为此预测,待来年此时再战,又将有新一波中资银行冲入前二十。
复盘20年“蝶变”路,始于2003年的那场股份制改革上市,是国有大行华丽转身的起点——彻底改造公司治理,促使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
1999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约3.2万亿元。巨额不良贷款对中国的银行业乃至金融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1999年,国务院先后成立4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口承接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共计剥离上万亿不良资产。
然而,剥离不良资产依然没有触及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深层次矛盾,没能根本扭转国有银行的经营困境。与此同时,打开开放的大门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悄然而至。
市场迫切期望一场改革。于是,国家决定启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四部曲”方案进行:一是核销已实际损失掉的资本金;二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剥离处置不良资产;三是外汇储备注资;四是境内外公开上市。
作为一家有着特殊使命的中字头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当年深度参与了四大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投、IPO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据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沈如军介绍,为解决四大行上市前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充分、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差等问题,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后,积极推动四大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四大行获得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广泛认可。2005年10月,历时近两年的筹划,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率先叩开了港交所大门;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于2006年先后分别在香港、内地成功上市。
“无论A+H同时发行上市还是‘绿鞋’机制,尽管是在工商银行首发时的创新,但更应该看成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创新,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上市推介会上,时任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
2010年7月,农业银行分别在内地、香港成功上市,四大行会师A股。时任农业银行副行长的潘功胜谈起这段历史时,亦道出了背后艰辛过程:“农业银行从启动上市进程伊始,就面临着迥然不同的严峻形势。当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国际股指大幅下跌,很多新股上市还频频破发。”
从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到2010年农业银行成功上市,耗时近10年之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终于成功收官。
在资本市场上市是四大行改革的深化和升华。
上市后首年,四大行业绩水平突飞猛进。由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运营效率提高,2006年中国银行A股上市后首年净利润增速达到52%;同样由于利息、非息收入实现双增,2007年工商银行税后利润增速达到65.9%。
业绩之外,经过不良处置、股改上市、引入战投等一系列改造,四大行的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业务和股东结构也逐步多元化。沈如军介绍,在中央汇金公司的积极推动下,四大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平稳增长,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持续增强,国有金融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标杆,四大行的华丽转身,也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20年来,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307万亿元,是2003年改革前(2002年末为23.7万亿元)的近13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公司治理架构不断规范。
唯有改革才能基业长青。“严格来说,上市并不意味着银行改革的成功,也并不能解决国有银行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上市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分支机构改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记者说。
20年蝶变之路,国有大行的一路成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勃兴的轨迹。跳起资本舞步的大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
但改革的重要使命远未完成。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的当下,如何利用好资本市场工具箱,发挥好头雁作用,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之花”“产业之花”,成为国有大行的必答卷。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上市夯实了资本基础,为银行后续发展拓宽空间。”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构建更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使得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