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0年1月16日上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以来,李小加推动了港交所及香港资本市场的数次重大改革,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2020年12月9日,在李小加卸任前夕,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与李小加进行了连线专访,李小加畅谈了这十一年来的思考与体会。
何伟
在任十一年
改革取得四大突破
何伟:自2010年执掌港交所至今,你被外界称为港交所的“灵魂人物”。能否谈谈自上任以来你对港交所的功能定位思考,以及港交所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化?今天能否给我们回放一下。
李小加:自上任以来已有11年时间,对港交所的功能定位肯定是愈到后面才愈聚焦和清晰,但是从第一天起大的方向我心里应该还是比较明白的。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11年,有4个战略规划,基本每3年一次,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思路一直没有变,核心是围绕四个大主题。
第一就是要“连水”。我一直认为国际市场和内地市场、人民币和美元及其他货币这些市场,没有理由老是这么割裂开来。所以,连水一直是从头到尾的一个主题。
第二是“换鱼”。就是说你在水里边的鱼还是要更新换代,不能一直是原有的这样一些老的银行、房地产这些股票,这些东西必须变,否则的话你市场没有任何新的生命力。
第三就是要“跨界”。我们以前就搞这个股票,但光靠股票肯定是走不了天下的,你不走商品、不走货币,那是走不了天下的,所以要跨界。另外,跨界还有就是跨地理界限,光在香港也走不出什么名堂,一定要国际化、要出去。
第四个就是说“改制”,让你的整个的运营系统现代化。
基本上就是这四个大主题。那么回过头来看,这四个大主题应该都有比较好的进展。我以前用三个突破来总结,现在可以说是四个突破,但是突破的力度和对原有的东西的冲击可能不太一样。
首先,水的连接的突破,就是互联互通的突破,这就比较清晰了。先是从沪港通,到后来的深港通,再到债券通。
第二,换鱼的突破,就是整个市场内在内容的更新换代的突破。以前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一些老的经济,上市改革让新经济企业能够在香港市场扎根,然后开花,最后还能够有巨大的丰收。今天,这个突破已经基本完成了。
第三,跨界的突破,实现了一部分,就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那是一个从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突破,也是一个从香港向欧洲国际市场的跨界突破。
第三个突破,我自己来看的话,是一个单兵种的突破,还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突破。全方位的突破曾经在2019年试了一下,就是伦敦交易所集团的收购。这个收购(没能实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在。考虑到现在的疫情等等各个方面,那么我觉得当时是及时抽身,今天回过头来看的话也是非常正确的。我的后任一定不会在此止步,我也希望继续突破。我在边上给他们继续做拉拉队。
然后,第四个,对我们交易体系的突破,可能也是一个比较边际上的突破,核心的突破还没有完全完成。在第四个突破里面,大概有三个小的改变。第一交易时间改了,第二交易系统改了,第三清算结算的系统,也就是新股结算周期从T+5向T+1的改革,我非常高兴在我走之前这个改革就推出去了。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大方向的改革,前两项全面突破,第三项部分突破,第四项部分突破或者说是像农村包围城市的突破。
第四项是先从边上做起,最后向交易清算结算的核心慢慢前进。核心我还没有碰,交易体系碰了,交易时间碰了,清算的制度碰了。但清算的核心逻辑将来还要进一步的改革,还要继续。
何伟:你围绕着连水、换鱼、跨界、改制展开的变革,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11年说起来是挺长的,但是真要把这些事情做完,我觉得时间还是很紧的,因为这是一个大事情。今天看,有没有什么遗憾?
李小加:没有什么遗憾。所有的事情开始的时候,都觉得可能是不可及的,没有人说可以做、应该做,还有很多人反对。所以,那时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远远大于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一定就不认这个理,就一定要试试,事成了就非常高兴,事不成也不遗憾。
何伟:能否分享一下,这几项改革有没有遇到一些曲折?
李小加:每一项改革都跟拔牙一样,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要么就是要在监管体系上有突破,要么就是要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调整,肯定有人喜欢有人恨;要么就是在整个市场的逻辑上,要改变过去一些共同的习惯,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方式让大家来接受;要么可能就是把整个市场的经济逻辑有所打破。那么,每一个改革几乎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会碰到曲折,程度不一样而已。
但是你把方向认清以后,会发现也只有交易所这样的位置,能够以最好的方式来优化、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因为所有的矛盾都不是线性的矛盾,而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矛盾,这个矛盾的交汇点刚好就是交易所,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份工作。
交易所的一个很重要角色就是,它要做冲突管理的工作,而我很喜欢冲突管理。把很多看上去似乎理不顺的一些乱麻和利益纠葛,找到一个办法能够最终解决。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