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不良资产处置,如果信息很通畅,每一步处置都是信息可查,公开透明,那么这笔资产的处置就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如果信息不畅,中间存在断点,那么每一步关键的决策判断就比较难达成共识。从‘非标准化’到‘标...
疫情之下,今年整个金融行业资产质量面临着真刀真枪的实战考验。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我国银行业境内不良贷款余额为3.7万亿。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年内或超4万亿,此外,非银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还有8000亿。
为缓释不良风险,监管部门近期已密集部署加快不良处置,多渠道疏通政策堵点。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今年将加大对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预计银行业要处置3.4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3万亿元。
数据披露显示,前三季度银行业已处置不良资产规模1.73万亿,这意味着第四季度单季度银行业要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就达1.7万亿元,对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效能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期已有不少商业银行加速了不良资产处置,而批量打包出售给AMC仍是处置的主流途径。但也有银行在致力加大主动处置的能力和效率,探索商业银行特殊资产处置主动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平安银行作为业内较早从特殊资产清收转经营的股份行,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是其最近一年以来的努力方向,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安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线上化、智能化、生态化是平安银行特管部自2016年底成立起就试图达到的目标,这些概念在起初提出时就是十分领先和超前的,但对长期习惯于依靠手工和线下的不良资产行业来说,真正实现全面线上化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更新迭代。
“在2019年7月领导班子换届后,特管部再次全盘梳理,打通堵点、连通断点,经过近一年的不断努力,到2020年6月,特殊资产清收处置工作的线上化程度已经从一年前的15%跃升至84%。而其中,建立全新的平安智慧特管系统平台是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她表示。
推倒重建下决心“革自己的命”
作为银行业罕见的专门经营不良资产的部门,自成立之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平安特管部进行过多次跟踪报道。不同于大多数银行的打包批量处置,平安特管部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智能化、投行化运作思维,并保持了一路高歌猛进的经营业绩,2016年到2019年,平安银行特管部的人均产能就大幅增长近4倍,回收额增长超2倍。那么为何在已经在业内做出骄人成绩的情况下,要“打破”原系统,下决心重建呢?
记者了解到,如今特管部的线上化、智能化、生态圈等等概念都延续了建部之初的观念,那些理念放在如今依然是十分领先的。从技术和系统层面来说,特管部在成立之初的系统建造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所有东西都要从纸质材料上一条一条搬到系统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搭建一个系统,把主要信息录入进去已经十分不容易。
特管部系统数据室负责人汪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的特管系统是基于国内某公司十多年前的技术框架开发的,技术框架陈旧且封闭,不支持丰富的页面展示,单体应用无法针对瓶颈扩展性能,银行也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利于线上化、智能化建设。
此外,在对外部服务方管理方面,过去特管使用的是另外一个公司的产品,一方面与主系统没有线上打通,另一方面清收过程数据沉淀在软件商那里,不利于生态化建设。要实现真正的线上化、智能化、生态化经营,需要有海量的数据支撑,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底层数据的积累还处在起步阶段,数据流尚未形成闭环,断点太多。
汪誉进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未来特管的发展是走出去,进行生态化经营,特管的清收能力也要对外输出,那么系统必须支持云端部署,需要采用最新的支持云端部署的架构,这在原来的老系统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基于这些现实情况,也是从长远发展方面考虑,特管部在去年7月份下决心推倒重建新的智慧特管平台。
疫情助推线上化“加速”
当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始漫卷世界其他国家的时候,中国在2月初则已经开始迈上部分复工向全员复产的正轨。平安特管也加入了整个金融行业突如其来的加速线上化的浪潮中。
对于极度依赖线下面谈与交易,非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不良资产行业来说,“远程+线上”办公本身就是颠覆传统的挑战。但平安特管还是决定,要实现不良资产领域业务流程的全面线上化。
记者采访时发现,特管的线上化,是从上而下的贯彻,并非横向简单的“照抄”。主管特管的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年初提出要求:“全面梳理事业部经营线上化情况,要检视事业部经营、管理各流程环节是否已实现线上化,已线上化的是否可以远程操作。对未实现线上化和尚不能远程操作的流程环节,评估是否能够实现并作出规划安排”,为此,特管事业部总裁董续勇要求总部全员建立起“线上化”思维,要求总部各室每周与系统室、科技团队深度交流各自业务板块的线上化需求及进度,并每周向总部班子汇报。
最终,历经3个月攻克,在6月30日顺利投产平安智慧特管1.0,完成生态平台规划,而进一步迭代升级的智慧特管2.0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