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国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关键转轨时代蹒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前行,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使命,“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发展长卷中,中国资本市场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了“向上生长”的旅程,充满暗礁曲折,也充满欢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场生态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完善创新,它的制度建设在兼顾时代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构建形成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渐进革新,也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敢尝试。
从“白纸上画画”
到坚定走市场化之路
纽约证券交易所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1986年邓小平向时任纽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赠送的飞乐音响股票。凡尔霖当年曾亲自到只有12平方米的上海静安营业部过户,因为唯有如此他才算是这张股票真正的主人。这是华尔街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尚处在萌芽期的股票交易。
就在4年后,深沪交易所相继挂牌,徐徐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幕。如何在社会主义的白纸上,画出被长期冠以资本主义特有标识的市场化产物,股票和股票交易所怎么起步,成了这个阶段的首要难题,探索成了使命,国际惯例成了遵循。
股票下单要不要用口?中国资本市场的回答是,不用,完全不用;股票交易要不要用纸?中国资本市场的回答是,不用,完全不用;股票交易能否用外币?中国资本市场的回答是可以,B股横空出世;股票能否放开价格,能否T+0,中国资本市场的回答是可以,于是一股汹涌浪潮扑面而来。
改革的激情,在创新的加持下愈发澎湃,市场发展之快如脱缰野马,让参与各方来不及思索,阵痛和困惑随着来临,直至3·27国债事件爆发,中国资本市场早期的创新戛然而止。激情过后,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也进入了涉及体制的“深水区”。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开启、券商等中介规范运行提上了议程,市场化的车轮从未停止,改革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前提下进行,市场化更具方向性,更具把控性。2005年迎来了股权分置改革,使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价格分置的问题不复存在,进一步奠定了市场化基础,使中国资本市场在基础制度层面上与国际市场不再有本质的差别。至2007年底,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完成股改,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
时至今日,老股民们都还记得2006年那些被改革春风吹暖的日子。正是在“支付对价”这样独特创举之下,绝大多数推出股改方案的公司都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股改后价格总体攀升,这又反过来促使更多公司推出股改。这一次,在市场化的推动下,股民、公司、市场形成了合力,中国资本市场终于开始有效地反映经济的高速增长。
新股几经改革,在大盘指数高低和新股发行多寡的多轮博弈后,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股市,加上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各种原因,一场大牛市如大江入海,势不可挡。尽管金融危机给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新股民上了一场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但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市场却显现出让海外投资者也艳羡不已的生命力。伴随着创业板推出、股指期货上市、融资融券的推出、科创板的落地,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金融创新带来的造富活力,吸引着更多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
市场化的雪球越滚越大,改革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新股发行作为利益焦点,市场化路上坎坷不断,但方向未变,改革程度越来越深,经历了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推进试点注册制的改革进程,行政管制一步步解除,注重信披、尊重市场化定价机制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由发行人与承销商自行负责,投资价值和决策由投资者自行判断,企业上市成功与否、定价高低交给市场决定,实现真正由市场决定价值。
行政之手则后撤,监管焦点更多的放在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方面,对各类违法违规,挑战监管红线的行为及时出手,通过自律监管、一线监管、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惩戒的立体化追责提高违法成本,严惩违法违规者。同时,行政之手还通过推进承销、交易、退市、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关键制度创新,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超过以往。
目前,企业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5个多月,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压实了发行人、中介机构的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初步得到市场验证,试点注册制以来,上市后发现信息披露违规的公司明显减少;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得到强化,这种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的策略,充分遵循改革规律,更加符合市场实际。
注册制是中国股市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截至11月26日,境内上市公司已达4100家,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大的行业,是各个行业里的优秀代表,市值达到近80万亿元,集中了经济发展的行业代表。其中,主板2041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