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募基金低配的银行股,未来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银行股大涨成为近期市场最大的热点。而且,部分银行股股价也创下历史新高,银行在第二季度期间备受基金嫌弃,数据显示,全部公募基金和主动型基金重仓持股中,银行股占比分别为4.1%、2.3%,较2020年一季度继续下降。
基金经理的上述操作,似乎成为险资等机构的反向指标。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国内一家超大型基金公司旗下银行主题基金在三季度期间申购环比增长约6倍,同时从二季度的净赎回变成三季度的净申购,该银行主题基金七成以上的投资者皆为机构。
而在机构大量资金申购银行主题基金的同时,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医药主题基金却在同一时间由净申购变成净赎回,显示出险资等机构的风险偏好从三季度开始有所降低,而最近银行股的强势拉升,某种程度上暗含机构持仓结构的继续优化。
银行股拉动主题基金净值走强
在A股科技、消费、医药歇停之际,银行股的表现吸引了市场的眼球。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最近创出股价的历史新高,着实令投资者感到吃惊,就连看起来弹性比较弱的宇宙行——工商银行的股价也都在上周五大涨5.89%。
虽然公募基金经理对银行股的配置已不再上心,科技、消费、医药成为基金在A股打三大核心资产,但从最近的基金净值波动情况看,科技主题基金、医药主题基金的净值回撤较大。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科技主题基金在最近四个月内的净值回撤接近30%,而该基金在上半年还曾被坊间视为年内基金冠军候选。医药主题基金也大致类似,由于前期获利盘较大、估值分歧、医药政策短期扰动等因素,一些医药主题基金的净值在短短一个月下跌约10%。
在科技与医药类基金产品净值向下回撤的同时,银行主题基金的净值涨幅却在近段时间排名行业前列。比如,工银金融地产基金的净值,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净值上涨接近8%。
工银金融地产基金是一只典型的行业主题基金,也是银行主题类基金中规模较大的一只,具有一定的风向指标意义,实际上该基金也是一个投资工具,通过该基金可以实现对银行股的集中投资,相对来说,大多数基金产品实际上已对重仓银行股提不起兴趣。
两大基金申赎变化暗含机构调仓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工银金融地产基金就是一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基金产品,根据该基金的持有人结构显示,该基金约72%的投资者为机构。这就意味着,工银金融地产基金的规模变动,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包括险资在内的机构资金的风险偏好变化。
进一步观察发现,在今年第三季度期间,投资者申购26.19亿份,较第二季度的份额申购规模增长高达5.64倍,考虑到第三季度还有赎回16.08亿份,净申购份额为10亿份,而在今年第二季度期间,申购3.94亿份、赎回6.50亿份,二季度实际上是净赎回2.56亿份。
也就是说,考虑到工银金融地产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以机构投资者占七成以上,从第二季度的净赎回2.56亿份,到第三季度的净申购10亿份,这可能暗示出包括险资在内的机构资金的持基策略正发生微妙变化。
持基策略的变化暗示,机构的风险偏好可能正在降低。
券商中国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一些机构资金正将手中所持有的基金资产,从较高估值的科技医药主题基金,转移到其他基金产品上,比如银行主题基金。
就在工银金融地产基金从净赎回转向了净申购,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另一只基金产品,却从净申购转向净赎回。
工银前沿医疗基金规模较大,截止第三季度末资金规模超过65亿,该基金在医药类基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申赎规模变化上,工银前沿医疗基金从第二季度的净申购9.25亿份,变成了第三季度的净赎回0.6亿份。这个基金的变化与工银金融地产基金的申赎变化,完全相反。
上述信息也可以看出,包括险资在内打许多机构投资者在持有基金的策略上,已偏于谨慎,尤其是当医药股估值高企、获利盘丰厚之际,这些机构资金正尽可能的调整资产分布的策略,而指向银行股的主题基金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基金集体调研银行说明什么
因为许多资金相信物极必反,相信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挤。
从公募的配置数据看,银行股确实是一个人少的地方,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0年第二季度末的公募基金持仓银行股情况,进一步降至历史极低水平,全部公募基金和主动型基金重仓持股中,银行股占比分别为4.1%、2.3%,较2020年一季度下降2.2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
人多的地方别去挤,那么必然就指向了医药股,公募基金披露的二季报数据显示,公募基金配置医药行业持仓比例达到23%,创下历史新高。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了18个明星基金经理的持仓,这18人合计管理资金约为9000亿,管理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中约23%的资金,持仓分析发现,这些管理规模明星基金经理的前十大重仓股均包括了医药股,几乎人人都爱,但银行股却并非如此。
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的持仓似乎成为反向指标?相比80倍的科技股、50倍的医药股,便宜的银行股的确从第三季度开始持续吸引一些机构资金尤其是低风险资金的关注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