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的同时,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两大主线。
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总体看,我国宏观政策的力度是合适的,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增长,有效填补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防疫物资等必需品和其他工业品的供给缺口,为国内外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应对疫情和支持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债务规模和杠杆率都必然出现阶段性上升,之后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将为更好地长期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条件。
展望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先看《报告》要点:
1、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M2增长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联,且我国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仍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大型经济体,不需要以央行大规模扩表的方式投放流动性,不宜简单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货币乘数来衡量货币政策效果。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关键还是看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
2、近期人民币有所升值,主要是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体现,我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正增长,出口增长较快,境外主体持续增持人民币资产。总的来看,人民币仍是双向浮动的。要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引导企业树立“财务中性”理念,通过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3、国际金融市场表现与经济基本面脱节,在实体经济复苏脆弱、公司盈利预期下调的背景下,全球股市强劲反弹,未来存在回调风险。非银行金融机构脆弱性突出,流动性错配明显,一旦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可能面临较大抛售压力,并向银行体系传导。
4、全球财政可持续性风险值得关注。2020年美国预算赤字达到创纪录的3.1万亿美元,是2009年的两倍多。据IMF估算,截至9月,全球为应对疫情采取的财政措施占全球GDP之比约为12%,全球公共债务率将在2020年接近100%,公共债务未来很可能继续攀升。
5、从全球看。中国宏观政策力度是合适的。支持经济快速恢复,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全球最后供应商的角色。为全球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中国生产的快速恢复有效补充了疫情冲击下全球防疫物资和其他工业品的供给缺口,向全球提供了大量必需物资和恢复生产急需的中间产品,为全球防疫和产业链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6、接管包商银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也是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建立以来,采用收购承接模式处置的第一家问题银行。根据清产核资结果,包商银行严重资不抵债,将被依法提起破产清算,原股东的股权和未予保障债权将依法分摊损失。此外,有关部门正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问责。
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每个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重头戏”,就是对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的表态。对比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本次报告延续了上季度对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展望。
《报告》称,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始终保持在2.20%不变,未受发达经济体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稳定释放政策利率信号,展现稳健货币政策姿态。
展望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同时,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直达性。重视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嵌入贷款FTP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用改革的办法促进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强化对各类贷款主体贷款年化利率明示的自律,维护公平定价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多次降息不同,未来LPR降息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