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目前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对该行业具体应当如何监管、谁来监管?行业和机构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转型方向是什么?
今年8月22日,相关监管领导指出:“资管新规明确了资管业务是持牌业务,无牌照不得经营,但在实践中仍有部分机构‘无证驾驶’。以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为例,据统计,我国有超过5000家财富管理公司,主营业务是代销基金等金融产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无牌销售保险、公募基金及设立资金池等问题,给金融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十多年中,为居民理财创造了积极的意义,部分公司积极探索,自律执业发展较为平稳,但是整个行业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存在频频爆雷纠纷,资金池黑箱操作,异地疯狂展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行业信誉和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也对金融稳定带来威胁。而这背后暴露的是行业定位模糊、监管缺位和行业自律不够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目前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对该行业具体应当如何监管、谁来监管?行业和机构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转型方向是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和问题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近日发起了针对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调研,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并针对行业反馈的问题召开了闭门研讨会议,来自监管机构和头部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参与了会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
行业问题和监管焦点
在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并且出现了一些头部公司,它们与金融行业的其他类机构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成为金融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产品违约和其他风险暴露逐渐成为行业中的一个常态化现象,使得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品牌形象压力。
从各大机构反馈的情况来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首先,在宏观经济周期轮动和政策调整之下,部分资产出现坏账,以固收形式销售出去的老产品面临着违约和兑付问题;与此同时,公司面临着繁重而流程漫长的坏账处置问题。这一过程中,暴露出部分公司内部运作存在各类合规和道德问题,反映出内部存在资金池,部分销售人员存在销售误导,部分投资的尽调是否到位存在纠纷等问题。
其次,在统一资管转型的大框架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面临着整个业务架构的整改和重塑问题,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彻底的整改,任务很重。其中对科技系统的布局和投入是一个重要方面,成本高昂。
另外,过去多年中行业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低门槛之下,涌入大量没有资质的企业,“无证驾驶”问题突出,行业缺乏有效的诚信追责体系。
此前,从事第三方财富管理的机构只需要一般的工商资质即可展业,资产管理公司只需要一般的公司资质即可展业,发行私募基金按流程备案即可,并无明确的监管机构。在现行的金融监管格局中,银保监会对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进行监管,证监会对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按一般工商企业要求注册成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由作为市场监管主体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企业法人资格的确认,并依照工商法规监管企业行为。如,仅确认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商业贿赂等行为,而无法对所售产品、操作模式等核心内容进行监管。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除了准入门槛低,在经营过程中也缺乏持续的监督管理,相对于行业规模而言,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框架也不明确。在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方面分别怎么管,审慎监管中,要建立怎样的资本金要求和风险拨备要求?行为监管需要进一步强化,过去暴露出来很多销售误导、欺诈等现象,行为监管谁来负责具体监管?此外,金融行业监管强调对同一类产品适用同一套监管规则,共同监管如何落实?
在研究监管框架的过程中还涉及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协调不同监管部门的关系?在涉及到非法集资、资金池、放贷等风险处置问题的时候,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谁来牵头处置?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实控人涉及集团化运营,集团覆盖金融、非金融业务,在金融业务中又涉及不同类型的业务,机构、产品、资金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嵌套和串联关系,牵涉不同监管部门,如何分工协作?
在持牌问题上,监管要求所有金融活动必须持牌经营,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应持哪类牌照?目前,多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以产品销售业务为主,但监管发放的销售牌照不能覆盖私募股权基金和信托计划等产品类型。针对不同产品的销售活动,是需要单独申请牌照,还是加强牌照的功能?如何实现?
目前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现实经营中,还面临着一些其他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定位销售机构的公司,代销各类资管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有不同的账户设立和管理标准,对于公司而言,分散管理过程中的支付结算成本非常大;再比如,就托管问题而言,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银行设立托管账户常被大银行拒绝,只能转向小型机构,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