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1月17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推出系列专题“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策划执行。
该系列报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企业,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挖掘大湾区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今天第7期,我们将聚焦医疗器械领域的深圳瑞光康泰。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黑科技,但却是实实在在从传统“红海”中冲杀出来、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产品。在政策的助推下,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正不断释放,企业也如愿获得资本和战略大客户的加持,开启了冲击独角兽企业之路。(徐旭)
机会往往是给善于发现的人准备的。
瑞光康泰,就是在一次“偶然”经历中发现了新赛道并成长为“瞪羚”的创新企业。
2009年,瑞光康泰刚成立一年,当时公司的业务以激光领域产品为主。在一次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医疗设备展参展的途中,瑞光康泰团队中有人因患高血压在德国当地的商场购买了一个电子血压仪。但他们诧异地发现,一向以“高精准”形象闻名于世的“德国制造”也变得十分飘忽,血压仪一会测出来是150mmHg,一会测出来是180mmHg。而实际上,用精确度有保障的传统医用水银柱血压仪测出来的结果是130mmHg。
回国后,瑞光康泰初创团队收集了50多部当时中国市面上能买得到的电子血压计,发现均存在测量飘忽的类似情况。从那时开始,瑞光康泰团队便对血压仪产生了兴趣,并正式涉足血压仪领域的创新研发。
但善于发现问题还不够,能够成功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在。可喜的是,在瑞光康泰创始人之一吴小光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历时两年独立自主研发“脉搏波”血压测量法,并获得了9个国家及地区发明专利,同时在全球其他国家申请发明专利,这成为瑞光康泰创业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今瑞光康泰已成长为一家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及互联网+血压管理等业务的高新技术综合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今年8月,瑞光康泰还成功获得由东方富海领投的5500万B+轮融资,开始加大线上运营、线下营销、国际贸易、互联网+血压管理系统四大板块布局,全面打造医疗健康生态。
瑞光康泰创始人兼CEO周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高血压患者人群规模庞大,控制血压要从准确测量开始,没有准确测量的尺子或度量计谈何控制血压?但目前中国的家用血压仪渗透率非常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
从医院院线端着手再逐渐向C端市场扩张,将精准性作为核心竞争力,自去年开始,瑞光康泰已实现盈利,今年也迎来了战略大客户的突破,开始走向更稳健的扩张之路。
慢病管理新时代新机遇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
据全球知名心血管内科专家、中国高血压联盟首任主席、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任主席刘力生教授介绍,高血压是一种可控制但须终身治疗的疾病。在我国,约每3位成年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
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显示,高血压患者一般会伴发多个常见和其他合并症,并能影响心血管风险。常见合并症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脑卒中、CKD心衰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其中,在流行病学方面,CAD和高血压之间存在非常强的交互作用,占急性心肌梗死原因的25%~30%;高血压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健康生活,个人健康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披露,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5%、46.1%和16.9%。
另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过3亿,血压升高是心梗和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身边每死亡5个人中至少有2个与高血压有关。
当前,瑞光康泰一直在围绕高血压精准测量创新与“互联网+”血压管理方面持续发力慢病健康管理布局。
周威告诉记者,正是由于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三低”(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造成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国家推出了18岁以上人群知晓血压、35岁人群首诊测血压政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用药依从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血压。
“日本的家用血压仪渗透率达到60%,相当于100个家庭里面有60个家庭在使用血压仪。但是目前不光是中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存在‘三低’的情况。”周威补充说。
即便如此,国产血压仪突破的道路并不顺利,在创业过程中瑞光康泰也几度经历困境,但公司的创始团队始终如一没有放弃,并不断想办法寻求突破。据周威介绍,公司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