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出台,补充细化目标和重点任务11月3日晚间,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建议》)的正式文稿,以及习近平主席针对于建议的起草、制订过程中聚焦的重点问题的说明。相较于前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披露的规划事项,《建议》更加完善了五年目标和远景目标的内容、增补了对于外部发展环境的判断,同时对于十二个重点任务的实现路径也进行再细化。预计在2021年“两会”出台“十四五”规划正式稿之前,建议稿将是各地各部委制订细化准则的主要标准,建议持续关注。
简评:建议稿释放更多信号,更加明确重点产业与发展规划整体来看,《建议》全文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以6条共4000字的篇幅、突出了“十三五”期间的成就、“十四五”发展目标及2035远景目标;第二板块针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这十二个重点领域,分为48条以1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详述,在具体关注产业、发展规划上都释放出额外信息。最后,第三板块阐述了政治层面对开展“十四五”规划的保障,彰显了我国进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结合前期公报披露的规划事项来看,我们认为,建议稿释放的增量信号如下:
1.补充了对外部环境的判断,重在强调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变局对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建议》对于外部环境的判断补充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的描述。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的判断中专门提到了和平与发展遭到单边主义等外部威胁,与前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有别但不矛盾,突出说明了外部形势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加重。因而相比于“十三五”及之前,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外部事件的敏感度,密切关注外部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比之下,针对于内部发展环境,《建议》比起前期印发的公报,没有增补新的内容。从判断内容上看,《建议》仍旧是强调了我国仍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重中之重,具体可落脚于解决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区域分配不均、生态环保有待加强、保障民生与社会治理等问题。在补充说明中,习近平主席也特别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立经济增长目标与前期规划披露类似,本次《建议》对目标的表述依旧采取了定性为主、定量为负的方式。习近平主席在说明中指出,对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可能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根据我们前期报告(见10月27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前瞻布局》)的测算,为实现远景翻一番目标,“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增速需要保持在4.7%以上,且如果经济动能稳健切换、双循环格局发展良好,则这个数据会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点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前瞻产业,推动创新成果落地针对于科技创新的方向,《建议》更为细化地指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为目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点我们在前期报告(见10月27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前瞻布局》)的论述中也进行了预测。结合《建议》
的表述看,我们认为,对于上述前沿产业和区域创新,未来将有更多扶持性政策落地,意在推动提升底层技术能力。
同时针对于产学研结合问题,《建议》进一步提出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对此我们认为,后续仍需要关注针对R&D税收优惠的实现方式及力度,但通常来看,对于重创新的企业可构成实质上利好。
4.建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于提出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目标的实现,《建议》点名了一批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在内。对比前期规划我们可以注意到,本次的重点产业名单都是围绕着最关键的一些问题展开,其中不乏对前期已有高影响力扶持政策落地的行业(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进行了再次点名,故而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仍有进一步加大、带来政策性利好的空间。
而从具体推动产业基础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