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由上海证券报社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20年上证报投研高峰论坛”上,近40家主流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及投研负责人齐聚一堂,就注册制下的投资生态进行了深度研讨。
沪指年底能否走出3100点到3500点的区间?明年的“大牛”会出现在哪些赛道?“核心资产”已经太贵了吗,还能不能买?资本市场改革与注册制又为当下的投研生态带来了哪些改变?投研大咖们畅所欲言,侃侃而谈。
论大势:
对明年A股行情存在分歧
“从现在到今年年底的这段时间,预计A股整体上还是横盘震荡,沪指3100到3500点这个区间暂时还很难走出去。对明年的整体趋势,要重点关注无风险利率会不会出现进一步下调。无风险利率下降是未来A股市场能够走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在会上表示。
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杨均明表示,我国已告别了“短缺时代”,经济的驱动力从原来单纯的宏观驱动向产业驱动及企业家的创新驱动转变。我国在进行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迎头赶上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目前,我们又站在了智能革命和新能源变革的风口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资本市场有丰富的结构化投资机会。”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康崇利则对明年的市场表示看好。“今年的扰动因素过去之后,其实上市公司业绩和估值方面的整体基数还是比较低的,明年大概率盈利增长空间较大。目前虽然有些行业被资金‘抱团取暖’,估值偏高,但近阶段市场风格还没有完全切换,所以未来短期内核心资产仍有机会。”
国海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分析师谭倩认为,在配置方面,随着供给侧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中期传统产业的盈利可能回升较快,传统行业有望重估,因此对上证指数更为乐观。
但也有券商谨慎看待2021年的行情。
申万宏源研究所所长周海晨对2021年行情持相对谨慎乐观的态度:“整体而言,我们对于长期是乐观的,基于目前结构性估值还是比较高的,明年市场有较多不确定性,要战术性地关注市场潜在的一些波动。”
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认为,今年的结构性行情更多是制度红利的释放,预判明年这类红利或将减少。因此,明年市场齐上齐下的机会将减少,机会将转向个股。在配置上,应淡化板块,侧重于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同时注重风险。
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总经理杨宇表示:“未来一个阶段,市场可能出现结构性风险与机会同时轮动的局面,准确预判识别风险,适当做好减法也会是未来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聊赛道:
科技与消费仍是市场主线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选赛道、挑个股。明年应该如何配置,机构都看好哪些赛道?从各券商研究所所长的观点来看,科技与消费赛道被普遍看好。
关于下个阶段的投资重点,黄燕铭认为,应该是消费、科技及保险。随着风险偏好的抬升,消费的投资机会从必选消费走向可选消费。旅游酒店、汽车、航空、家居等可选消费领域是未来3个月的投资重点。另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科技,尤其是新能源和电子领域。
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杨诚笑表示,未来半年看好的是业绩持续改善和顺周期的成长行业。从盈利角度来说,看好增长比较确定的行业,如军工、光伏、新能源车、消费电子。这些行业的业绩会在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进入比较持续和确定的爆发阶段,产业周期也有望指向这些行业。
有多位大咖认为,明年股市中更多的是结构性机会。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认为,明年创业板可能表现更好。“大盘未来两三个季度或以震荡为主,不过创业板可能会异军突起。因为未来无论是政策走向还是资源集中,都将指向科技及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这些领域。”首创证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李俊松也认为,后市以结构性行情为主。板块方面,长期来看,新能源、大健康、科技领域前景广阔;短期来看,金融、可选消费也有空间。
华西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方群认为,未来8年可能是缓慢上升的“牛市”,科技和消费成为主要驱动力。“具体到明年,可能会利好以下行业:一是‘金’,如黄金、金融、银行,互联网金融;二是‘水’,如食品饮料,特别是白酒股,仍有机会。”
白酒股近两年一直是市场的宠儿,研究消费行业出身的太平洋证券研究所所长黄付生认为:“这轮白酒股和食品股的牛市从2015年持续到今年,在2018年下半年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但在北向资金的推动下很快又走出低谷。我个人判断,明年虽然消费股的整体估值不大可能再提升,但也不大可能像以前一样出现大幅度的调整。”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李兴认为,具体的投资机会可以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方面来寻找。生产环节要重点关注“补短板”和“锻长板”两类产业;分配环节主要体现在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未来机会会偏向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产业;流通环节的效率提升也非常关键,有利于供应链整合提效的一些公司值得关注;在消费环节要关注扩总量和提质量的产业。
五矿证券研究所所长葛军认为,全球已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也已步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