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科技:十年长情"磨术" 打造光学"膜术"
时间:2020-10-26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科创板上市公司“云走进”系列之《科创中国》第八站

十年磨一剑,长阳科技用专注“磨”出了新型显示、半导体、5G通讯等领域的“基座”,也靠这一张张凝聚高精尖技术的薄膜,铺就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坦途。

“十年时间,我们把反射膜产品做到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今年上半年,长阳科技净利润实现了逾35%的逆势增长。长阳科技董事长金亚东说,公司上市以来首份半年报的惊艳亮相,得益于产品性能、产能规模及技术竞争力,更离不开公司“台下”的十年苦功。

“下一个十年,我们立志再做十张膜!”理工科出身的金亚东,擅长用数字描摹公司的未来图景。在这张围绕“膜”展开的发展路线图上,面向功能膜领域顶尖人才的“百人计划”为长阳科技“十年十膜”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十年十膜”的业务规划为公司“数一数二”的战略定位打开了更大空间。

近日,在“走进科创板公司”系列活动——《科创中国》节目中,上证报记者深入长阳科技,试图解密公司精彩“膜术”幕后的故事。

专注:十年长跑,苦练“膜术”

2007年,显示板行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首次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屏幕之下的光学薄膜第一次进入了金亚东的视野。

“种种迹象表明,光学薄膜的春天要来了。”尽管当时国内面板几乎完全依靠国外进口,自主彩色液晶面板生产线仍在引进建设的阶段,但金亚东始终坚信,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光学薄膜企业。

最基础的分子材料如何变为薄如蝉翼的各种功能膜?谈起这一神奇的“膜术”,毕业于北大化学系的金亚东难掩兴奋。他告诉记者,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将原油等基础材料通过催化、炼化等方式变成各种各样的小分子产品、高分子材料,再通过一系列的研发、加工和制造,做成下游客户所需要的终端产品。

回望长阳科技的发展历程,“举步生风”四个字最为贴切:2010年底,公司成立于宁波江北区;2012年,公司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光学基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功填补国内空白;2017年,公司光学反射膜产品已占据全球光学大尺寸反射膜约35%的市场份额……不到十年时间,长阳科技已成为反射膜领域“一哥”。

外界把公司势如破竹的“长势”称为“长阳速度”,金亚东却深知,长阳科技的“节节拔高”是扎根于公司长时间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淀。

忆及创业之初的岁月,金亚东感慨万千。“我记得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我们都是24小时做实验的。累了自己就睡在工厂里面,在生产线旁边的一个小会议室里打地铺;饿了就直接在会议室里吃盒饭。”

“在做中试到量产的实验过程中,速度很快,变化也很多,结果出来要立马调整工艺配方,所以一刻也没法离开生产线。”金亚东笑着说,“而且我们做实验真的很贵!”

据了解,光学基膜的中试环节,仅1个小时的实验成本就超过10万元。“好在,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只花了两三个月时间,就把产品最终试出来了。”

在薄膜领域闯出一片天后,长阳科技继续探索技术上的更多可能性。如通过优化配方设计以及工艺参数,公司成功研发出多相泡孔结构,以取代之前的双相泡孔结构,使得反射膜产品的核心指标反射率进一步提升到97%以上,从而比肩国外巨头同类产品。

同时,公司还是业内少数拥有完整的反射膜产品组合和技术储备的企业之一,实现了液晶显示全尺寸应用领域的突破,并由此获得三星、LG、京东方、群创光电等一众面板大厂的青睐。2019年,长阳科技反射膜出货面积位居全球第一,稳坐行业“隐形冠军”之位。

蓄力:百人计划,革新技术

在技术为王的功能膜赛道里,长阳科技一马当先的“动力引擎”是什么?金亚东给出的答案简单明了:人才!

根据长阳科技上市时的募投计划,公司正在建设长阳尖端材料研究院,投资逾1.5亿元。通过研究院打造产品开发、客户方案解决和前沿开发三大平台,以实现创新与业绩的协同增长。在此基础上,长阳科技还将打造包括高分子物理及化学平台、光学设计平台、薄膜生产加工平台等在内的多个技术平台。

“当然,研究院只是一个平台的载体,最核心的还是人才的充实。”金亚东告诉记者,长阳科技去年底提出了“百人计划”,即计划在三年内新招募100名海内外行业精英及高校毕业生,为公司未来十年的规划“储能”。

在金亚东看来,“人”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长阳科技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广开才路上,更落实在对科研人员的制度保障上。据悉,公司目前采取量化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为从事创造创新性技术研究的员工专设绩效奖励。另外,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还通过持股平台持有公司股份。

今年9月,长阳科技发布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860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3.04%。其中,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114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6.24%,涵盖公司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等。

人才兴,则研发兴。长阳科技高效的技术迭代,也有赖于公司不遗余力的研发投入。财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931.87万元,同比增长41.9%;公司近四年来的研发费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