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微透自成立之初就希望成为高度完善、不断成长、有进取心的公司,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股本增值。25年来公司全体同仁的辛苦付出,能有现在这样的收获,我们很满意。”泛亚微透董事长张云脸上露出微笑。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张云学过篆刻,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早年磨炼出的严谨、专注、吃苦耐劳的品质,让现在的张云每每在技术研发受阻时都能迎难而上,乐在其中。
成立于1995年的泛亚微透主要从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等微观多孔材料及其改性衍生产品、密封件、挡水膜的研发、生产及销售。ePTFE膜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例如,商店里售卖的高端品牌野外防寒服装一般都可以透气防水保暖,其实衣服里面使用的就是美国戈尔公司的ePTFE的材料。
泛亚微透是一家具有典型长尾市场特征的平台型公司,这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在张云的眼中,泛亚微透的发展要时刻对标美国的戈尔公司,成为其紧密的追随者。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张云的脑海中,早已为泛亚微透勾画了宏伟的蓝图:除了不断增强在国内ePTFE行业中的竞争实力,还将依托具有领先性能的产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销售,将中国的高端材料推向世界,与全球行业巨头“同台竞技”。
难忘的创业瞬间
2020年恰逢泛亚微透成立25周年。回顾过往,对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张云至今记忆犹新。
“在设立泛亚微透之前,我们几个创始股东在外企打工,手上都有点闲钱,所以那时候几个人经常会探讨要不要一起做一件事情,于是在1995年成立了这家公司。”张云表示,泛亚微透创立之初并没有明确要进入哪个细分行业,后来由于创始股东大都从事材料、工程等行业,最后还是决定从材料领域切入。
泛亚微透成立后,创始股东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日常运营。公司发展平平顺顺,虽然每年也有几十万元的盈利,但在行业内也没掀起什么“水花”。2002年时,张云敏锐地发现家用汽车行业渐渐有“起飞”的迹象,如果泛亚微透的材料能够在汽车行业中得到应用,企业发展会阔步向前。于是,泛亚微透主动切入汽车行业。
张云告诉记者,泛亚微透的第一个汽车行业合作伙伴是星宇车灯。星宇车灯生产的车灯上需要ePTFE膜去做透气来解决雾气的问题,国外产品的价格非常昂贵,泛亚微透就抓住这个进口替代的机会,踏入汽车行业微透产品的应用端。“那个时点,是泛亚微透既进入汽车行业,也进入微透领域的关键节点”。
2007年时,泛亚微透在材料端的技术储备已很丰富,但资金却成了大问题。为推动企业发展,泛亚微透的创始股东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2011年底,泛亚微透引入赛富基金,接着又引入了武商基金,到2015年引入了南方轴承,随着一轮轮战略投资者的加入,泛亚微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到今天为止,后期的投资人对公司的支持都比较大,每个投资人都有自身的长处,但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赛富基金。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营运模式。”张云透露说,当初经一位民生银行项目经理推荐,赛富基金对泛亚微透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尽调。后来赛富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亲自拍板,要张云按照行业领头羊的定位耐心发展企业。2011年时,赛富基金给到泛亚微透第一笔资金。“我们给他们的承诺是10个月公司要把产线建出来,膜要合格且能够销售。公司达到这个目标之后赛富基金这笔资金就转为股权。”
核心技术基于同一棵“树”
在张云看来,泛亚微透提出“产品多元、市场利基”的发展战略,并一直坚持做长尾的模式,这在A股市场上比较少见。因为泛亚微透的产品很零乱,看起来什么都有,但其实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都在一棵“树”上,都是围绕ePTFE膜以及微纳孔这些材料或微观多孔材料继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应用。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泛亚微透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已颇具竞争力。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180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美国、日本PCT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0项和外观设计专利2项。截至目前,公司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数量为47项。
“泛亚微透的核心竞争力肯定是技术,而且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形成了很多壁垒。”据张云介绍,一是公司经过大量的试错和反复改进,掌握了不同功能特性的ePTFE膜的制造技术,通过长期的资源投入,建立起工艺流程上的壁垒;二是公司拥有自主设计生产工艺装备的能力,通过自制设备突破了ePTFE膜产业化制造的壁垒;三是在商务方面公司拥有大量与主机厂配合研发、验证并持续服务的经验,能够定制化、组件化地为客户提供产品,突破了ePTFE膜的应用化壁垒;四是公司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生产ePTFE膜,但均不销售ePTFE膜,而是销售ePTFE膜的应用组件,这使ePTFE膜应用端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张云坦言,泛亚微透对标的企业就是美国戈尔公司,是戈尔的紧密追随者。“我现在是追随策略,它有什么,我就倒腾什么。我们有研发团队、材料团队、OEM团队、应用团队、设备团队,在不断的试错中,我们慢慢寻找相关行业的痛点。”
泛亚微透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消费电子领域形成了MEMS声学膜、30-50米高耐水压透声膜等产品,在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