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溪,“农情相助,吃援竹溪”全国首场并机直播助农活动,竹溪县副县长曾辉、农行十堰分行副行长阳帆为此次直播代言。
新疆喀什,疫情期间,当地特色农产品入驻农行扶贫商城,核桃、红枣有效推广至全国市场。
河北隆化,70户乡亲共获得“民宿温泉贷”2800万元,解决疫情对特色旅游项目影响的燃眉之急。
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脱贫攻坚的路径却各不相同。
精准扶贫、定点帮扶是历史使命。面对全国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金融机构扶贫要“啃硬骨头”,如何“啃好硬骨头”却非易事。
笔者梳理农行扶贫案例发现,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基于“金融+”和“互联网+”两种禀赋优势,农行正在形成一整套独特的“组合拳”:一方面,依托金融服务提供产融发展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依托“商城下乡,特色上线”构筑产销一体的扶贫商圈。
这套组合拳背后,围绕“脱贫攻坚”展开的产融共创生态网,正在悄然形成多元矩阵。
“金融+互联网”,四“共”携手
“在商城里,可以买到西藏达孜的手撕牦牛肉、四川越西的豆腐乳、贵州黄平的苗疆鸡枞菌、云南金平的阿者诺玛土鸡、宁夏西吉的亚麻籽油,还有我的家乡湖南古丈的烟熏麻辣香肠……”
疫情期间,北京某高校学者偶然发现在农行APP页面中发现了“扶贫商城”入口,从而开启了全新的网购历程。
“有所得!不仅仅是做公益的满足感,而且可以更放心的从原产地选购特色产品,价格实惠公道”。
这是其对“扶贫商城”购物历程的总结。
这个总结,也恰恰与农行扶贫商城上线时的“共享和共赢”建设理念相吻合。
在商品呈现到用户眼前,有一系列工作需要完成。
以湖北竹溪为例,作为受到疫情影响的重点区域,这里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镇。
5月25日,农行扶贫商城联合竹溪县人民政府、农行十堰分行等发起“农情相助,吃援竹溪”全国首场并机直播助农活动,由该县副县长曾辉、农行十堰分行副行长阳帆为此次直播代言,开播1小时取得订单达1115笔,销售产品7026件,销售额超过20万元。
而在新疆喀什,伽师县作为52个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面临着核桃、农枣等产品无法销售的难题。正是农行伽师县支行通过扶贫商城搭建展销平台,为当地企业和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销售信心。商户让利、价格补贴和宣传推,一套电商组合拳,有效助力了地方脱贫攻坚。
实际上无论在湖北竹溪,还是新疆喀什,农行均通过“商城下乡,特色上线”构筑产销一体的扶贫商圈,开拓了扶贫的“共建、共销”路径,这是“扶贫商城”建设理念的另一半。
四个“共”字方针,“共建、共销、共享、共赢”,恰恰反映了农行通过合作共建集众智,聚众力,促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互动,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齐头并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消费扶贫的大格局的初心。
根据笔者了解的数据,农行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点,倾力打造扶贫商城,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搭建特色产品展销平台,提供公益、开放、精准、共享的电商扶贫服务,促进贫困县企业和商户经营转型。
而且依托农行的金融服务属性,扶贫商城并非仅仅“服产助销”。农行还通过金融服务有效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投融资。在竹溪县扶贫馆案例中,相关商户就获得了100万贷款进行农副产品收购,产业发展获得金融服务精准支持,有效的放大了精准扶贫的杠杆效应。
一方面基于对“三农”金融需求的深刻理解,开发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延伸服务渠道,助力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根据笔者了解,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银行,农行始终扎根“三农”领域,围绕“脱贫攻坚”展开的产融共创生态网,并不止于此。
“啃好硬骨头”,农行显精准优势
“三农”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基于在“三农”领域的扎根与深耕,农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优势正在逐步显露。
根据笔者了解,金融扶贫是农行2020年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工作。
仅从数据来看,截至8月末,农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510亿元,余额12425亿元;深度贫困县贷款比年初新增678亿元,余额470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比年初新增655亿元,余额4570亿元。
三项扶贫贷款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均明显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500万人(次)。
数据背后,实际上新的大背景,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带给扶贫工作更艰巨的挑战。
譬如,河北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温泉村,就是典型案例。该村是河北省首批十大“不得不游的美丽乡村”,“森林温泉之都”是当地着力打造的特色旅游品牌。摆在乡亲们眼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再加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客流锐减更是让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农行河北分行在“惠农e贷”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出“民宿温泉贷”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