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41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54个配售对象全部符合《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规定的网下投资者的条件,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一年净利润为7827万元,募资净额仅7004万元。
9月15日,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上纬新材完成初步询价工作,协商确定发行价格为2.49元/股。
一方面,7000万募集资金净额创下科创板最低募资额;另一方面,上纬新材的发行市值只有10.04亿元,勉强满足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的最低要求,即不少于10亿市值。
有投行人士惊呼,“以后股票发不出去都有可能!”
上纬新材或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类似于上纬新材最终募资额不及预期的公司不在少数。自8月24日以来,有19家通过注册制发行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不及预期。
与此同时,次新股破发频现,9月9日,锋尚文化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只破发的次新股;9月10日,美畅股份、时空科技、新亚强三只次新股相继破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上纬新材相关事宜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后期或对网下发行环节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学界已经率先反响,政策走势逐渐成为“明牌”,但争议犹在。
“惊人巧遇”内情调查
争议的源头来源于市场对于机构“合谋”报低价的质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公告数据发现,一共有41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54个配售对象全部符合《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规定的网下投资者的条件,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这一价格是否出现“串联”,将是事实认定的关键。
尤其是,399家机构涉及到国内多数公募基金机构和部分知名私募机构,还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QFII、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主流机构,一旦被认定为串联,将反响巨大。
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2.49元这价格的最初报出者,是有商讨的。起于几个大机构,因为其产品较多,所以他们的报价权重相对较高,更接近中枢。大家向他们看齐,然后有各种微信群,具体定价时再打打电话,好多机构就知道了价格,于是就从众了。”
据其介绍,“有的基金公司,旗下有180个产品出现在有效报价名单里,几家大基金,就可以有大量认购产品,其他小基金的报价就要向他们看齐。”
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一种演变过程是,有几家有长期合作的机构私下统一报价,而这一价格可能会被一些合作机构透露出去,从而跟随者众,进一步强化了询价成功率。
但是部分机构人士仍然坚持“报价合乎专业判断”。
一位此次以2.49元报价的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新股太多,机构对新股都不调研,报价完全就是靠模型定价,“报价是一个范围。在中间就能中。股价没关系,我们看估值,预测价格水位。”
有投行人士对机构串通压价之说不以为然,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众多IPO询价机构的利益是独立的,那么短时间把几百家询价机构纠集在一起,还让大家统一报价,这操作技术难度非常大。”
因此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上纬新材2.49元发行价是市场化询价结果,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对询价机构恶意压价规则套利的指控基本上属于无稽之谈。”
其逻辑基础是,机构可以贴着市值报价,并不需要抱团,完全可以独立报价,只是不需要做任何定价估值分析。“可以根据发行后市值倒算出来发行价,也就是说如果科创板市值调整为5亿元市值,报价就会跟着5亿元市值进行相应调整,反过来说就是再差的公司也会贴着市值报价,因为对打新机构来说,发行失败意味着双输。”
另有在此次询价中报出2.49元/股的一位机构人士表示,“这次选了最低价,就这样与同类公司相比也已经是溢价了。现在有些上科创板的公司比较一般。”并且该人士认为,《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对判断底价没用。
争议定价机制
机构是否抱团压价还有待监管核查。
但这一贴价发行的案例引发的市场对于定价规则的争议,值得进一步探讨。
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拟申购数量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剔除部分不得参与网下申购。”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现在新股供求关系改变了,IPO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条规则就反过来成为了压制发行价甚至串通报价的重要因素:比市场均价高几分钱都可能被划到被剔除的前10%最高价范围内。“导致有想报高点的,也不敢报了,现在剔除价和发行价就几分差距,没意义。”
“如果不是剔除10%的量,而是规定剔除极端报价,那么就可以独立报价了,也就可以拉大有效报价区间,改变现有的报价区间集中在几分钱范围内的情形。”王骥跃说。
为此,王骥跃建议,将“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最高报价10%申购量”的规定修改为“将高于或低于全部报价中位数与加权平均数孰低值50%的价格所对应的申购全部剔除”,或者“将全部报价中位数与加权平均数孰低值一倍标准差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