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消费者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来自用户端的各种新需求,转而倒逼企业作出迫在眉睫的转型。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被动”重塑出各类“新常态”,与此同时,科技和数字化又帮助了行业“主动”赋能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助推企业转型并适应这些新常态。贝恩最新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大大加快了全球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亚太地区凭借领先的数字化成熟度,不仅推动了全行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指明了数字化转型方向。
品牌商如何在中国大力发展内循环经济,既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内循环”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下,将带领各行各业实现消费品质的升级。
在市场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品牌商们如何赢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近日,由数字化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并主办的“中国智造促进计划”带领考察团走进如新,实地考察如新中国的奉贤生产基地,同时在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举办了智能科技赋能美业圆桌论坛,与相关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科技赋能美妆的内在逻辑,找寻美妆行业未来的新需求、新消费与新机遇。
后疫情时代新趋势:
美的维度愈发全面
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企业的发展助推器,如新集团也在广阔的中国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稳定的市场、光明的前景、开放的营商环境,入华十七年,中国成长为如新这家外资企业的全球第一大市场。
如新所处的东方美谷——上海市奉贤区,是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
据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投资促进办公室主任顾卫星在上述圆桌论坛上介绍,从2016年至今,国际美丽健康巨头对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奉贤的化妆品企业占到了上海化妆品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放诸全球,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效,也势必将增加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他们加大对中国投资的愿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内消费者需求、品牌打造、产业规模的跃升已经远远超出国际大牌们的想象,“每年增长都是两位数,少说要30%以上,既震撼了他们,也让他们有了危机感,迫切地想参与这个市场。今年资生堂已经落户东方美谷,欧莱雅、香奈儿等更多的国际品牌也在与我们密切洽谈中。东方美谷已逐渐成为中国品牌‘走出去’、国外品牌‘走进来’的桥头堡。”
上海日用化学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金坚介绍,2019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主营收入超过700亿,预计到2025年要达到1000亿以上。“上海是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前沿阵地,2019年上海化妆品行业产值约400亿,出口超过30亿。80%左右是做委托加工。在上海大概有60个跨国公司总部,也有许多国内外企业的科研中心。”
疫情发生后,化妆品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新需求、新模式和新品类,金坚认为,一是新锐产品、具有新功能的产品成为新趋势。“比如网红喜欢带货的美妆产品,消费者追求更加有新意的、有功能性的、更加价廉物美的化妆品,其中就包括智能美容仪的快速发展。”二是呈现了消费行为的偏移,“从原来大部分线下渠道,如专卖店、百货门店、超市,逐渐转向线上销售,线上比重达到了70%以上。”三是本土品牌占比逐渐上升,美妆产品出现了新的国潮风。“四是疫情发生后,化妆品行业也更多地倾向于大健康行业,美丽健康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不光是面部。”
这背后也蕴含着智能美容仪兴起的土壤,美业观察合伙人龚伟表示,“家用美容仪兴起核心因素一是中国市场非常大、消费者有需求。二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不停在变化,90后的客户可能不愿意在美容院躺上两三个小时,“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家用护肤品和家用美容仪的重要用户和增长点。”
龚伟认为,“从美容服务行业门店来看,设备不断小型化,家用美容仪貌似也抢走了一部分消费者。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消费者在逐渐成熟,无论是到店、家用美容仪,还是护肤品,是三者融合、竞合的关系,正好反映了消费者对于美的需求维度越来越全面,是非常好的趋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教授金立印认为,化妆品市场结构从集中向多元化转换,最近几年国产小众品牌迅速崛起,“消费者不再把选择固定在传统大牌,而是愿意尝试更多元化的品牌,从品牌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换。企业要做深度细分,才能掌握多元化需求。另外,化妆品产业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很多新技术和化妆品整合在一起,产生解决方案的概念。要满足消费者,化妆品企业拓展边界视野是比较重要的,做更多产业融合、拓宽,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趋势。”
数字化赋能制造:
提高品质和效率
观察到这些新需求,如新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2014年,如新投资5亿元人民币落成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2019年在上海奉贤区总投资3.6亿的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项目也已破土动工。
复工复产后,5月6日完成总计打入1200根38米桩,地基施工已基本完成,现鸟瞰项目工地已清晰可见仓库、车间及办公楼的大致雏形轮廓,预计明年10月中旬进行项目移交,2023年1月完成工厂搬迁量产。
如新中国总裁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