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毕,多家理财子公司(简称“理财子”)上半年的存续规模与经营业绩浮出水面。
新老产品交接节奏不一
梳理11家银行理财子的业绩表述可发现,多家银行理财子披露口径和取数标准皆不统一。
有些银行只披露以集团口径计的理财产品规模,不披露子公司口径。比如,工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达2.49万亿元;农行含保本存续理财产品余额约1.8万亿元;光大理财非保本理财余额为7954.25亿元。
有些只披露理财子的管理产品规模,不披露集团口径。比如,招银理财的管理产品规模达到了2.38万亿元,基于此前的数据合理理解,这一数据即为集团管理产品规模;交银理财的管理产品规模为2703.83亿元,而2019年末交行集团的理财余额为9525.15亿元。
有些两者皆披露,比如中行、建行、兴业银行;有些两者皆不披露,只披露理财子的总资产、净资产和净利润,例如邮储银行、宁波银行等。
“各家的披露五花八门,老产品交接的节奏不一样,理财子市场化转型的进度不一样。”一名接近监管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可以看到,3家既披露了存量理财规模、又披露了子公司理财规模的银行半年报揭示了一个现状:不少银行的资管部还在管理着大量产品,移交给理财子的产品占比较低。
中行集团理财产品规模为14846亿元,其中母行产品规模为10607亿元,中银理财产品规模为4239亿元,中银理财的产品规模在集团占比为28.55%。
兴业银行的保本理财已清零,其集团整体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13429.09亿元。其中,母行管理10825.27亿元,兴银理财管理2603.82亿元,兴银理财管理余额占比19.39%。
建行集团理财产品规模20169.91亿元,其中母行产品规模17931.68亿元,建信理财2238.23亿元,建信理财管理余额占比仅为11.1%。
各家银行的策略和节奏不一样,理财子的战略定位也不一样。上述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占比数据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各家银行母行存量理财产品整改进度和向理财子移交产品的进度,占比越大,移交得越快。
因为各银行理财子成立时间还很短,目前大都处于初创期,自主发行产品的规模较小,因此母行移交产品的规模,直接影响到子公司的盈利水平。
据记者了解,有些理财子在2019年就已经完成了母行大部分存量净值化产品移交工作,而有些理财子今年上半年才开始进行交接。
规模净利明显分化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披露旗下理财子相关数据的银行共计11家,理财子之间管理规模和净利数据相差悬殊,相关股份行理财子之间的净利数据之差竟达14.5倍。
为什么起步期内,理财子已出现如此剧烈的分化?究其深层原因,是过渡期内各理财子获得的母行资源禀赋、先天红利并不一样,各银行存量资产整改快慢,以及新老产品移交早晚,直接导致了理财子目前规模和利润的巨大差异。
在几名资深银行理财人士看来,净值化转型过程中,加快“新老归一”(新老产品最终归子公司管理)是大势所趋。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子会重新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透露,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余额为22.1万亿元,已连续三年基本保持稳定,符合新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已较新规发布时提高225%。
22.1万亿银行理财继续净值化转型的过程,正是中国理财业务真正实现公司化独立运作的进程。“对于理财子来说,目前还刚刚起步,远未到对理财子的发展成绩进行总结比较的时候,加快市场化转型的进度以及着力构建全行业恒久健康的发展基础,远比短期做大规模重要。”一名接近监管的分析人士直言。
市场化进度各异
尽管每家理财子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不一样的起跑线上,但明年即2021年过渡期结束后,新老产品必将统一。目前跑在前面的公司,未必就能一直保持领先,关键还得看是否按照监管洁净起步的要求,建立起真正市场化经营的能力。
不同的银行对旗下理财子的内部战略定位不同,直接决定了收入分配机制如何设定。
“各家银行的资源禀赋和客户结构都是不同的,导致银行理财子在发展上都采取了差异化的定位。”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子未来将会逐步地搭建起全产品(固收、权益、混合衍生等)体系和差异化的定位。
有些银行采取的是“全权委托”模式,即母行将存量理财产品全部委托给理财子经营管理,并向后者支付管理费,给子公司提供了稳定利润来源,短期内管理规模和盈利比较容易放量。
证券时报记者从业界了解到,招银理财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这也解释了招银理财管理规模2.38万亿元和净利润15亿元,远高于其他理财子的原因。
有些银行从体制、文化上将理财子视为市场化机构,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建立,侧重于让理财子通过代销费、托管费、管理费分成等市场化方式向分行支付收入;而有些银行则认为应在前期将理财子“扶上马送一程”,不仅将巨量产品委托给子公司管理并按较高费率支付管理费,还将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职能留在母行。
因此,“市场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