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和机构因调研“互怼”背后,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乐歌股份董事长和平安资管基金经理因线上调研不愉快而引发的“互怼”事件,成为周末金融圈最关心的“八卦”之一,孰对孰错依然是一场“罗生门”。不过,在这场闹剧中,市场对于机构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也予以更多审视。
对于业内声讨机构调研的浮躁风气和利益勾兑等问题,有卖方研究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假设一家质地不好的上市公司,研究机构非说好,那只能影响到信任你的人,归根结底会伤害自己的品牌。目光长远的分析师会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绝少有扎堆行为。”
8月30日晚间,乐歌董事长项乐宏再发长文讲述调研过程。他称,平安方面未开摄像头、公司高管提问无准备。同时,他也透露,在这次沟通中,其指出对方根本没做功课时,平安资管人士当场表示不认可乐歌方面的讲话,出现了不愉快。项乐宏也反思,应该把公司的介绍内容做得更形象更容易理解。
平安资管方面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没有新回复。
项乐宏曝光更多调研“细节”
29日晚上,乐歌董事长项乐宏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乐歌不欢迎平安资管的基金经理来公司投资。年轻人功课不做,老三老四。”
随后又在微博发文,“那些80末90后基金经理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无法接受。你对乐歌的基本成长历史一无所知;你根本没有来过乐歌一次调研…….”质疑平安资管基金经理调研中的专业性以及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表示“不欢迎平安资管的基金经理来公司投资”。
8月30日,此次调研乐歌股份的平安资管投资经理张良亦在朋友圈回应称,8月28日确实去了现场调研,不存在所谓“没有来过乐歌一次调研”。并称,8月29日线上调研时问了两个问题,大概问题特别冒昧,视频中董事长摔门而出,该问的问题下次还会问。
30日中午,该事件又有最新进展,项乐宏在社交上表态称会在晚些时候把整个事件的经过写出来。果然,当天晚间,“吃瓜”群众看到了更多调研细节。
项乐宏发布的长文称,上周六下午与平安资管人士视频调研时,他花了50分钟的时间讲解了宏观环境对公司的影响,公司运营逻辑的战略星空模型、疫情、应对措施以及公司发展展望等,并非张良所称的30分钟。他特别提到,公司共有6人参加视频调研,全程开启摄像头,平安资管7—8人全程未开启摄像头,“确实有不被尊重的感觉。”
他指出平安资管方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公司今年发展太快了,但过去几年没有增长,甚至反而有下降,是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是,“今年的增长,一方面是公司的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公司的发展是因为疫情造成的需求爆发,那接下来会是如何?是抢占了谁的市场,抢占了哪个同行的市场份额,或者说创造了哪个新的市场,或者抢占了其他国家的份额,或者是因为什么产品,或者需求怎么样的情况下?”
在第一个问题时,项乐宏“意识到平安资管周姓先生似乎未对我司的历史过往和相关公开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在被问第二个问题时,项乐宏“已经完全意识到对方没有对乐歌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调研,逻辑比较混乱,问题不清。”
不过,项乐宏本次发文明显更加“克制”,甚至在文中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他表示,“回顾本次事件,首先要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把介绍做的更形象更容易理解。其次,我确实不应该在现场直接指出对方准备的不足,即便是私下也不妥当。第三,我认为视频会议会带来沟通人文要素不足。比如无法看到对方面部表情反馈,容易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容易造成误解。”
“最后,我想说,我相信平安资管是一家非常优秀的投资机构,中泰证券也是非常好的卖方机构。本次事件应该被理解为一次偶发事件。”项乐宏如此表示。
机构调研的多重形式
近期,乐歌股份董事长“开怼”平安资管基金经理事件,在金融圈获得不少争议。
一些业内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反映,这样的情况确实很罕见。有公募基金研究员表示,以前调研中,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也许双方心中觉得不爽,但不至于会摔门走人,还捅到网上来。这次矛盾也反映出线上会议的弊病,沟通不畅时矛盾更容易凸显。
“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某种程度上是共生关系,还是希望能够减少类似的争议,大家齐心协力发掘更多优秀公司的价值。”有机构人士表示。
“作为局外人,我认为不排除买方调研员对上市公司已经公告过的事情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但从公众公司的角度来看,投资者/股东咨询的任何公司相关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都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回答,而不应该开怼。”有北方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认为,此事看起来更像是上市公司的一场营销,短期内吸引了市场的眼球,“比如我们也去看了下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是否有什么好产品,但长期来看‘开怼’事件对这家公司并不构成加分项。”
上述研究所负责人表示,机构调研会分很多种形式。如果是比较充分的调研,假定这篇报告写出来有哪些问题没解决,调研员/分析师会提前列出提纲前去询问,并对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公告的信息进行确认。
同时,目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