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全球市场正处于融合过程中,如何打通中国和海外数据标准,是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
“随着中国不断开放,不少海外投资机构陆续取得更多经营牌照,他们对中国市场数据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数据覆盖面和合规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路孚特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芳在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中国的大数据产业也在持续高速增长。
陈芳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家拥有168年悠久历史的数据提供商,路孚特也希望贡献自己的价值,其中数据开放、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国际化接轨是路孚特较为关心的三个重点方向。
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金融机构对数据需求的变化,陈芳指出,疫情加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上云,如果企业不能把数字化转型提上日程,很可能失去今后持续发展的机会。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强
《21世纪》: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被写入中央文件,此后又频频出现在各类“顶层设计”当中,你认为这释放了什么信号?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陈芳:有一个说法是“数据是新的石油”,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数据可以凸显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数据提供商的角度来看,中央文件的推出是非常及时的,无论对于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而言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意味着对数据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
数据将持续推动中国今后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我们较为关注数据开放、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国际化接轨三方面。
近几年中国市场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获得可靠、可持续、合规、透明的市场数据至关重要。
举例来说,路孚特作为一家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外资数据提供商,已经根据中国市场变化第一时间更新交易平台数据,比如新近推出的债券通、人民币原油期货,平台都有涉及。同时在海外投资者较为关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方面,我们也能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21世纪》:过去几年,全球客户对于中国相关数据需求有何变化?
陈芳:随着中国不断开放,不少海外投资者机构陆续取得更多经营牌照,他们对中国市场数据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数据覆盖面和合规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有一个叫Datastream的宏观经济数据库,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增加至35万条,部分数据已经可以下沉到县一级。
全球客户对于财务资金管理数据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不少企业通过国际化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很关注现金流、银行账户、货币对冲、汇率变化、监管制度等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数据。
不同客户对数据的需求可能千差万别,从需求角度我们可以分成资讯、研究型数据和交易型数据这三大类。
《21世纪》:不少地方政府希望增加本地数据平台的使用率,也提出建立交易平台进行数据价值挖掘、提升数据资产使用的想法。你认为政府应从哪方面进行布局?
陈芳:各行各业每天都在生产海量数据,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用机器学习,或者以可视化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梳理。
我认为政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数据开放,二是设立数据标准。
以路孚特为例,我们非常提倡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环境,我们的数据平台已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开放,通过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客户和第三方应用可以与路孚特平台相连接。
政府如果希望进一步推动数据行业的发展,应该加大数据开放力度,为大数据创造更多使用场景。
此外,大数据行业拥有很长的产业链,开放数据共享时也应该兼顾产业链上中下游各方利益,数据创新和数据应用才能持续发展。
二是设立数据标准的问题。中国和全球市场正处于融合过程中,如何打通中国和海外数据标准,是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
打个比方,粤港澳大湾区在打击反洗钱方面,内地和港澳之间存在不同的认证标准,从政府角度,应该思考如何在统一的标准下运行。数据标准也是如此,数据在各地流动,设立数据标准对数据接轨而言非常重要。
目前海外政府已经有不少的先行尝试。比如在海外被广泛使用的XBRL工具,使用的就是可拓展的商业报告语言。路孚特也非常愿意与央行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一起制定中国金融数据标准。
《21世纪》:数据安全是各国关注的问题,中国、欧洲和美国政府各有侧重。你认为不同市场间,如何建立数据安全标准共识?是否有机会建立一个世界通用的数据标准?
陈芳:我们也非常关注数据安全标准这个话题。我们会在内部进行研究以及与外部专家合作,根据不同地区的法规提供不同数据。
目前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随着国际形势愈发复杂,网络犯罪愈发不可预测,稍不留神,安全漏洞就会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蔓延。去年我们对3000多名大型国际机构合规部门负责人调查发现,金融机构对于数据安全的认知仍需进一步提高。
数字化转型关系企业未来发展
《21世纪》: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金融机构对于数据的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