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特区高速发展的40年间,资本市场无疑是其崛起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禹国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2月出生,陕西安康人,深圳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他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发展的历程。1988年负责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学习借鉴境外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和业务规则,牵头拟订《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奠定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制度基础,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在2018年12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禹国刚成为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之一,在大会上受到表彰,核心原因在于禹国刚对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贡献。
禹国刚的成功,与深圳资本市场的崛起密不可分。从1980年开始,禹国刚的人生轨迹,就与深圳特区和深圳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绑定了。
1983年,禹国刚即将迈入不惑之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仅有的两个名额之一,被选派去日本留学,专门学习证券方面的知识。
当时,日本媒体就向他发出尖锐的提问:“你学习证券业务虽然出众,但你回中国后能派上用场吗?”
当时,禹国刚没有直接“硬刚”,数年之后他用一记铿锵的敲钟声回应了抛出疑问的人。
在日本饱学证券专业知识后,禹国刚回国,随后便参与了深交所的筹建工作。那是在1988年,当时国内大多数人不知证券为何物,知道的人也对此带有较大的偏见。
在深圳特区高速发展的40年间,资本市场无疑是其崛起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老一辈资本市场的探路人,禹国刚勉励后来者,要对中国证券市场充满希望。在他家中,有一块用日文写的牌匾,翻译成汉语意为:“中国证券市场尽管还不够完善,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着机会和希望的、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市场。”
体验搬家的“深圳速度”
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从南方吹起,沸腾着无数年轻人的热血。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不断对外开放的信号,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南下拓荒。出生在陕西安康的禹国刚,在广东一位亲戚来信的“鼓动”下,毅然变卖了家里一台三洋收音机和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带着所得的600多元钱和一家四口,从黄土高坡来到深圳。
来到深圳,禹国刚眼前看到的是荒凉。他回忆称,从福田区的深圳市政府门口走到罗湖火车站,一路上就找不到一栋三层高的小楼,遍地是荒田。
不过,他心底仍挥不去亲戚信中的一句话:“你别看现在的深圳很荒凉,但它未来可能是‘中国的旧金山’。”
恰巧爱华电子公司在深圳招聘干部,陕西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的禹国刚,很快就成了公司的党委秘书兼日语翻译。彼时,不同于现在人才流动的便捷,1981年调动工作需要办理繁琐的手续,但是,禹国刚全家搬到深圳,办完手续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
“这就是深圳速度吧。”禹国刚说。
自此,禹国刚的人生开始与深圳紧密相连,之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证券人”,是深圳资本市场的奠基人之一。
1983年,禹国刚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的两名留学生之一。能够获得这样难得的机会,既有禹国刚个人的努力,也是大时代下深圳给他带来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资本市场的种子也就此播下。
按照当时招考小组对选派人员的要求,首先是政治过硬,其次是日语水平要听说读写译都能过关。这两个条件其实都不太难,难的是最后一个条件,那就是去日本学习前必须懂得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
很多人都被最后一个条件难倒了。因为,当时国内证券业务为零,高校尚未开设证券专业课程。但禹国刚却对证券知识相对“驾轻就熟”,日语和证券的两场考试中,他都提前交了卷。
禹国刚回忆称,他日语专业毕业,又在爱华电子公司任职日语翻译,日语能力不是问题。而且,爱华电子公司与日企业务往来,在商务谈判中常常会涉及股东股份、股票市场和证券交易等知识,禹国刚在工作中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他又对此非常感兴趣,经常去香港浏览、阅读金融证券书籍,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他没想到,这些知识竟然派上了大用处。
“在一个大时代下,深圳给人带来非同寻常的机会。”禹国刚说,如果他当年没来深圳,而是留在陕西,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资本市场成就了今天的深圳
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深圳也成为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一块“试验田”。
1983年,深圳有了全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深宝安;1987年起,又有了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等股票并进行柜台交易,之后更建立了深交所。
禹国刚向上海证券报记者总结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深圳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毗邻香港是深圳的一大优势。”禹国刚以筹建深交所谈起:1988年,他担任深圳资本市场领导小组下的专家小组组长,首要工作就是借鉴境外证券法律法规,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他在深圳筹建深交所时遇到什么疑问,就去一河之隔的香港咨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