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同寻常之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中国资本市场面世三十周年。
设立证券交易所是中国改革开放划时代的里程碑事件,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浩荡发展史也是一部监管者、从业者上下求索、锐意创新的改革史。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资本市场30年最重要的亲历者与建设者之一,屠光绍曾先后担任上交所总经理、证监会副主席、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中投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任执行理事,实现了从官员到学者的低调转身。
七月流火,浦江西岸,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与屠光绍展开了一次深度对话,共同回望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三十载春秋。
自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中国资本市场巨轮启航,30年间,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屠光绍表示,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小段,但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30年资本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迈进。
他从资本市场数据指标、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功能三方面总结,资本市场这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坦言,相比成熟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法治基础、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文化、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提及资本市场的制度性改革——注册制的推出,屠光绍认为,注册制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监管不光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制度的推进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坚持大的方向,推进的过程中还需有一些必要的安排和步骤,才能让注册制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对于上交所与深交所竞合联动的态势,屠光绍表示,成立之初,两个交易所有一定的区域定位,后来都面向全国,也就有了上市资源的竞争。为避免两个交易所的负面竞争,管理层对其定位作了差异性安排。市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有一定的竞争机制,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各自的活力与效率,使交易所本身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方面评价
资本市场30年成绩
何伟:中国资本市场30年风雨兼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您是其中最重要的亲历者和建设者之一。该如何评价资本市场30年间取得的进步?
屠光绍:证券时报在资本市场30年的历程中既是见证者、报道者,也是推动者。资本市场是个信息公开的市场,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在证券时报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曾代表证监会参加过证券时报的活动,特别感谢证券时报发挥的作用。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长,但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30年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迈进。我觉得这30年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第一个方面是观测数量指标。这30年,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投资者数量、融资规模、交易规模,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本身也意味着资本市场的作用在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企业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资本市场体制机制的变化。从体制机制上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到以市场为主的转换过程。对中国来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探索,不可能等到条件完全具备。
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来更好地健全它的产权结构及管理机制。所以当时一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这就必然引出股份流动的问题。交易一开始是柜台交易,但是这种原始的、不成熟的交易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也没有一定的法规,没有交易的规范,最重要的是没有健全信息披露,也带来了新的规范的问题,这也就是后来建立了两个交易所的原因。
两个交易所建立之后,就有一套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还有一套市场运行的制度,是一个逐步综合规范的市场。
这30年体制机制的进步非常大,过去的发行体制是审批,后来是核准,现在是注册制,这种大方向和体制机制上的进步,是观测资本市场30年成果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今后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三个方面是资本市场的功能不断提升。一是满足了不同企业的需要。我们现在的市场已经从单层次发展到多层次,满足了不同需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二是各类投资主体也在进一步丰富和健全,如果是单层次的市场就很难满足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投资群体。三是资本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参与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企业发展成果的机会,也就是国际上配置资源功能提升。
但也要注意到,相对来说资本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包括法治基础、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文化、投资者保护……这些方面都有差距。
新《证券法》令证监会
不再是“没有牙的老虎”
何伟: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毕竟从零起步,现在来看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譬如法治化的问题。前段时间金融委开会研究资本市场,特别谈到了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屠光绍:资本市场法规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