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研究生培养高校积极探索和试行研究生培养淘汰分流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几名博士研究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可拿到201万年薪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
同时,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在8月3日置顶了一则通告,拟对16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包括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其中有10人的专业为外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的处理并非孤例,近年来,有几十所高校都曾公布研究生清退名单,当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名校学子。
近日召开的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正式吹响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全球创新竞争格局之下,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教育会议传递出来的讯息显示,“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中国如何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将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到实处?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人士的介绍,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的导师培训、学位授权审核、合格评估、学科目录修订等工作,还将出台相关配套文件。
在受访教育专家看来,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研究生和准研究生群体而言,在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拉开大幕时,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新形势?
“混文凭”将成为历史?
今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预计将突破300万,相比之下,1949年,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仅有629人。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培养质量堪忧却也引发关注。此次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江苏省是唯一参与交流发言的省级政府代表,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说,“我们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
这一表述被认为传递出一个风向——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或将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事实上,教育部在2019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通知》,其中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从最近一两年的趋势来看,很多高校已经在执行淘汰机制。8月3日,南方医科大学拟对16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四川大学在不久前一次性清退了200多名研究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都曾发布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
根据江苏省介绍的情况,研究生分流淘汰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无法完成学业,二是中期考核不合格,三是极少部分学术不端。
有专家介绍,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总体上形成了两种研究生分流退出实践模式:一是过程间综合考核分流退出模式,即所有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考核,未达标的学生将被分流退出,如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推行的博士、硕士资格考试制度等;二是末位淘汰分流退出模式,即硬性规定一定比例的学生被分流退出,如北京大学规定每年硬性淘汰2%的学生。
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有望向更大范围推广。安徽省近日出台的《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研究生培养高校积极探索和试行研究生培养淘汰分流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
学生眼中的分流退出
对于广大研究生群体来说,分流退出其实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但当降临到自己身上之前,却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预警。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学专业的研三学生肖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认为自己身边几乎没有“混文凭”的同学,因为理工科的毕业压力不小——目前学校并没有要求硕士生一定要发论文或出成果,但有的导师会提出要求,比如发表一定分区的SCI论文或者申请专利。即便导师不作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也需要经过答辩资格审核、校外专家盲审、正式答辩等,顺利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一名博士生杨滨向记者表示,“有的学校,研究生顺利毕业的难度已经不低,如果要进一步推行改革,不必一刀切地再增加难度。‘严进严出’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但严到何种程度则有待斟酌,研究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这正是分流退出机制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广东一所地方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在执行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师生及学生家长心理准备不足,面临较大执行阻力;二是因其所传导的压力过大,以致可能存在学生安全隐患,作为机制的执行者也有所顾忌。
但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3月到2019年上半年,该校研究生院共进行了4645人次学业温馨提示、366人次学习成绩预警、3083人次学习年限预警;对57名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进行结业处理;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平稳执行了分流退出机制的关键在于,最后的处理并不是突然降临,而是经过了提示、预警等环节。据介绍,该校建立了“温馨提示—学业预警—分流退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