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牧一首《清明》,不仅佐证了杏花村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让杏花村美酒盛名远扬。如今,坐落在杏花村的山西汾酒(600809),传承了当地数千年的酿酒工艺,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已成为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白酒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山西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发展浪潮激荡下,山西汾酒经营业绩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公司二级市场也获得众多投资者追捧。
在当前白酒上市公司市值普遍处于历史高位的背景下,汾酒是否还有估值上升空间?公司未来经营规划重点又在何处?近日,证券时报“资本市场30周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走进山西汾酒,对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进行面对面专访,探析这家清香型白酒龙头企业的发展之道。
悠久历史
奠定汾酒文化根基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雅士以酒谋篇的佳作不胜枚举,其中杜牧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是代表之一。
得以扬名千百年的杏花村,如今依然以白酒酿造为主要产业,汾酒便是当地的绝对支柱企业。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百年汾酒老作坊,到持续现代化的汾酒产业园区,再到占地逾5000亩的中国汾酒城,无不鉴证了汾酒品牌的发展壮大历程。
“大家想了解汾酒,其实只要记住三句话就足够了,一是‘悠久的酿造历史’,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卓越的清香品质’。”谈及汾酒文化,李秋喜董事长娓娓道来,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吉林大学、山西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晋中考古队”就组织专业人员,来到杏花村进行了半年多的挖掘考证,最后得出结论:杏花村的酿酒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汾酒博物馆里陈列着的最古老酿酒文物“小口尖底瓮”就是例证。可以这么说,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人们常说,明清时期‘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的足迹’。的确,晋商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当属明清时期。当时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汾酒为晋商壮行,也随晋商远行,走向全国各地的山西商人,将杏花村的酿酒工艺在全国各地发展壮大,也就有了汾酒酿造技艺的广泛传播。”
梳理千百年发展历史,汾酒人将品牌逐步扬名的历程,总结成了“一封信、一首诗、一个奖、一瓶酒。”
在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诗作之前,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在给他侄儿写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这封家书被载入了《二十四史》的《北齐书》,也佐证了早在1500年前,汾酒就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宫廷御酒。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汾酒获得了这届博览会的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是当时唯一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白酒品牌。如今,这枚甲等大奖章依然完好保存在汾酒博物馆内,鉴证着汾酒品牌扬名海外的历史性时刻。
“依据史料和第一国宴见证人的佐证,1949年共和国国宴的菜单重新呈现,并按照当时汾酒的名望、运输条件和供应量等客观因素分析,汾酒作为第一国宴用酒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李秋喜称,汾酒第四次成名,是在1949年成为第一国宴用酒。为了庆祝汾酒成为新中国第一国宴用酒70周年,汾酒集团还特意在北京饭店举行了庆典活动,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到目前为止,汾酒在中国白酒文化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汾酒文化营销已经在白酒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也为企业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化解同业竞争
积极推动混改
如今的山西汾酒,不仅仅是白酒行业的佼佼者,也是山西省国企改革的排头兵。2017年初,山西国企改革大幕拉起之际,汾酒集团即作为试点,接过了第一棒。如今,三年改革期满,山西汾酒的改革措施和实际成果,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采访中,李秋喜在总结汾酒三年改革时表示,通过体制变革,整合相关酒类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山西汾酒进一步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2019年12月,汾酒主业整体上市工作圆满完成。
同时,通过机制创新,采用组阁聘任制、模拟职业经理人等举措,汾酒营销系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外,通过对395名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等骨干人员给予股权激励,也大大激发了公司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通过改革实现集团主业资产整体上市后,一直萦绕在山西汾酒与汾酒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也迎刃而解。山西汾酒近一年来重新整合内部资源,统一管理和销售,已基本解决内部竞争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汾酒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更进一步提高了汾酒品牌整体经营效率。
除集团内部改革外,汾酒还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年,汾酒集团以协议转让方式,向华创鑫睿(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华创鑫睿”)转让山西汾酒11.45%股份。汾酒集团持股比例降为58.52%,华创鑫睿成为山西汾酒的第二大股东。华创鑫睿间接控股股东为华润创业有限公司(香港)(下称“华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