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风劲吹:一个绿色产业链的写实与观瞻
时间:2020-08-13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从国家发改委与北京市联手在大兴区打造北京首个氢能产业园,到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提出建造大湾区氢能运营中心,再到中石油联合三家企业在上海成立一家合资氢能公司,及至拥有“氢能第一股”之称的亿华通于8月10日正式登陆A股,有关氢能的新闻在日前聚集性释放出来,一股“氢能热”大有在国内串流与蔓延之势。

作为二次能源,氢(H)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大气中有氢,水中也有氢,地壳岩石层断裂时会冒出氢,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等化石燃料中同样蕴含着氢,焦炉、钢铁、化工等工业副产品中也藏着氢。无处不在的同时,氢还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导热系数是绝大多数气体的10倍以上,说得通俗点就是,氢气不仅容易点着,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快,作为能源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可使发动机快速点火启动;作为能量用于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可使飞行工具更敏捷起飞;作为动能作用于机械等生产工具可以让作业效率更高。

在经济性方面,虽很难说氢气在所有方面都具有性价比优势,但在许多领域的确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以氢燃料电池为例,汽车充满5公斤的氢气可以续航650公里,总价格大约是175元,而改用汽油同样行驶650公里,车辆烧油费约为350元,前者成本只有后者的一半。

再看安全性。许多人知道氢弹作为核武器的杀伤力,往往会“谈氢色变”,其实不然。作为一种能够爆炸的气体,氢气的比重只有整个空气的十四分之一,这样轻飘飘的一个东西,一旦泄漏出来就会往天空中跑,而且跑得非常快,快到没来得及燃烧和没来得及爆炸就已经挥发掉了,因此,氢气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气体。而更有意义的是,氢燃烧的产物是水,丝毫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粉尘颗粒等危害环境的负外部性产品,因此,氢可以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也是帮助未来人类脱碳最有前途的打开方式。

鉴于氢高效性、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多功能特征,氢的使用场景自然就特别广泛。汽车以及轮船中所使用的氢燃料电池已为许多人所熟知,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矿山与矿山机械以及航空飞行器等产业地带,氢照样可以长袖善舞,甚至可以说凡是传统能源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氢都可更精彩地竞技做功。另外,氢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备用电源为企业与家庭使用,而且未来氢气就好像今天的液化气那样通过管道进入百姓家庭中。

储能也是氢彰显自身功用的核心场景之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功力因受到风力以及光源影响带有极不稳定性,全国每年有约1000亿度可借用新能源发的电眼睁睁地跑掉,但如果能够将风能与光伏等全部变成氢能储藏起来,需要时再投放出去,对经济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显然不可低估。此外,氢不仅作为一种新型动能渗入传统经济领域,还可带动石油化工、钢铁煤炭以及电力热力等产业发展氢能,从而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完整地看,从氢的制取,到储运再到交易和分发以及使用,包括氢的检测与认证,氢气牵起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其中既有相关设备的构造与投入,也有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良,既有资源产业链,也有材料产业链,还有各种使用场景外溢出的商业价值。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且随着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未来10~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基于氢能的巨大使用场景以及庞大的产业链价值,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成为许多国家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而且上升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截至目前占世界GDP70%的18个国家均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美国近10年对对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资助每年保持在1亿美元~2.8亿美元之间,欧盟在境内铺设的输氢管道已长达1598公里,日本国内的加氢站已增至300多个,全球正在推进中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规模从一年前的每月320万千瓦提高到目前的每月820万千瓦。

作为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中国开发与利用氢能的意义不言而喻。资料显示,到今年底,我国年产氢气可达1亿吨,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到2050年,国内氢气产量将增长到5亿吨左右,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上升至10%。需求方面,到2050年,国内氢气需求量至少达600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作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氢叫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

首先,加速顶层设计进程。虽然前不久氢能写入了《能源法》,最近两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连续提及,但目前国家既没有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也缺乏专门的氢能开发与利用整体支持政策,对此,需尽快制定出台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定位与开发利用的重点方向,整体规划氢能制取、运输、储存、利用等全环节发展路径以及国家标准,同时明确对氢气安全监管路线与举措。

其次,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从制氢压缩机、储容器等关键设备,到氢密封材料、低温金属材料等关键材料,我国氢制取、运输、储藏甚至使用所需许多核心技术与材料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