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独立董事的时候大股东回避,中小股东投票?这样的话,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当中的作用,显然就不一样,会更有独立性,董事会的透明度会大大提升。”
翻开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来的历史画卷,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景”。但如果要盘点最难忘的历史时刻,绝对无法绕开资本市场改革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股权分置改革。
作为被市场评价为意义不亚于“创立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股权分置改革促使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也是A股市场成立以来最大行情的主要驱动力。
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背后,有一个人一直在推动,这个人就是华生,现任东南大学资深教授、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院长,其在198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华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国资体制、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之一。
同时,华生也是我国现代化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见证人与捍卫者,作为前万科A股独立董事,华生在“宝万之争”中扛住各方压力力挺公司管理层。
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拉开序幕,注册制平稳落地,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中国资本市场还将有怎么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完成蜕变?
“从2005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现在证券市场的规模、厚度、国际化程度与当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全面地推进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使它更加规范化、市场化,前景确实是不可预期的。”华生在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说道。
复盘股权分置改革:
其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21世纪》:你认为当年股权分置改革最初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国企减持还是为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在缺陷?
华生:客观地说,当时这两个目的都有。从国家来说,一个方面,2001年加入世贸之前,国有企业、国家财政都很困难,所以通过资本市场收回一些资金,是(改革)很重要的动力,但是这件事情能做成,也是因为包括我们政府里面一些对国际市场比较熟悉的人也在呼吁,即同一种股,权利是相等的,国有股减持没什么不可以。
《21世纪》:初期国有股减持工作推动并不顺利,遭遇挫折的原因是什么?
华生:国有股减持在减持前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2001年之前,基本上是部门运作,而且财政部起了主导作用。所以减持时财政部出来表态,说国有股减持对资本市场利好,对国家好。但出台之前,市场还不太了解,学术界也没有讨论,基本上是政府内部在讨论和运作。因此出台后引发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刚出来以后,我就写了篇文章,名为《漫漫熊市的信号——国有股减持评析》,觉得会有大问题。问题的根本就是中国在创建证券市场的时候思想还比较保守,觉得国有股是国家权利,不能转让,转让后国有控制地位就没有了,因此人为地设定原始股是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市场上流通,结果造成了一个分裂的市场,只有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才能流通,这造成中国特有的股权分置现象。
这个现象一直维持到2001年,大家已经习惯这种情况,那时国有股需要转让,就根据净资产价值转让,就是说账面净资产是多少,不低于这个数,财政部门就批了。这样市场上当然形成了一个概念,比如一个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10元,净资产2.5元,国有股转让的时候2.5元转让,股民购买股票时是10元,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两个不是同一股,10元一股的和2.5元一股的股票怎么能是同一股?
国有股减持最初的方案就等于说不承认两者的差异,2.5元的股票也可以卖10元。当时大概流通股占1/3,2/3都是不流通的股票。原来这1/3可以卖10元,现在另外2/3也拿到市场上卖10元,供给大大增加,原来没有的权利凭空有了,股价肯定要下跌。
为什么我会提出不同意见?1996年我就研究中国股权分置的问题怎么办,在《经济研究》上发了一篇文章,就是说这两种股不是同一种股,不能够简单地进行流通。如果要流通,应该从全球规范化改革的角度流通,那就应该要对流通权进行赎买,就是说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最初国务院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出台后,我的印象是,最初一个月,市场还没反应过来,还比较平稳,但是一个月以后,市场慢慢就体会到、认识到国有股减持的冲击,所以市场就开始走下坡路。
《21世纪》:你的建议是如何影响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
华生:应该说推动改革的人很多,因为股市下跌以后利益受损,很多人出来反对,认为国有股减持不对。但也有很多支持者认为全世界都是这样,大股东可以减持,同股同权。所以最初反对的声音随着市场下跌越来越大。但是国务院的决定已经出台,而且从国际上规范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也没错,所以不同意见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间,股市不断往下走,反对声音越来越大,引起了高层重视,他们也在听取意见。我因为这方面写的文章最多,观点也最鲜明,引起了领导关注,他们开了各类内部会议,就把我也找去,这类内部研讨会开了七八次,就是不同意见在那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