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下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风向标”,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对于低利率问题着墨颇多。
8月6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表示,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坚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从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态看,基本延续了年中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央行近期的表态基调,并未太大变化。相较之下,报告对欧美国家低利率环境的反思、MLF与LPR的关系、包商银行风险处置细节,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蕴藏不少干货。
这是本周内央行第二次定调货币政策,8月3日,央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总结上半年各项工作,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对下半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延续了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出台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
此外,报告也再次强调房地产金融政策,提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前瞻性应对今后不良贷款的上升
报告对金融机构风险提及较多,上半年,我国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报告称,上半年积极化解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多年隐藏的风险,最大程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推动省级人民政府“一省一策”制定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规划。锦州银行、恒丰银行改革重组方案顺利实施。
不过,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一定下迁压力,由于不良贷款的反映有一定时滞,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
“央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积极制定疫情冲击下不良贷款上升应对预案,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动态考虑形势变化,采取前瞻性措施,合理运用财务资源,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报告称。
除了要提前谋划应对不良上涨外,报告提出,下一步还将在巩固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
包商银行风险处置更多细节被披露
随着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工作即将收官,有关包商银行风险处置的诸多细节近期被密集披露。继包商银行接管组组长周学东近日撰文披露包商银行风险处置细节外,报告也设专栏披露更多细节。
报告称,包商银行接管当日,包商银行的客户约473.16万户,其中,个人客户466.77万户、企业及同业机构客户6.36万户。总体来看,本次对个人和机构债权的保障程度是合适的,不仅高于2004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时期的保障程度,与国际上同类型机构风险处置时的债权保障程度相比,也是比较高的水平。
“包商银行存在巨额的资不抵债缺口,接管时已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若没有公共资金的介入,理论上一般债权人的受偿率将低于60%。”报告称。
2019年10月,包商银行改革重组工作正式启动,报告披露了更多重组过程中的曲折故事。报告透露,为实现处置成本最小化,接管组最初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在政府部门不提供公共资金分担损失的前提下,仅通过收购股权溢价款,抵补包商银行的资不抵债缺口。但由于包商银行的损失缺口巨大,在公共资金承担损失缺口之前,没有战略投资者愿意参与包商银行重组。
因此,为确保包商银行改革重组期间金融服务不中断,借鉴国外金融风险处置经验和做法,并根据国内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最终决定采取新设银行收购承接的方式推进改革重组。同时,为保障包商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接管以来,人民一行在接受足额优质抵押品的前提下,向包商银行提供了235亿元额度的常备借贷便利流动性支持。
2020年1月,接管组按照市场化原则,委托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遴选出徽商银行作为包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外四家分行的并购方,并确定了新设银行即蒙商银行股东的认购份额和入股价格。存款保险基金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十八条,向蒙商银行、徽商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并分担原包商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促成蒙商银行、徽商银行顺利收购承接相关业务并平稳运行。
据悉,根据前期包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