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国内创新药产业正处于萌芽之时,人才、技术、资金悄然渗透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今,在政策、市场、资本的东风吹拂下,国内创新药产业迎来黄金时代。创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热门肿瘤药研究可比肩跨国药企、新冠疫苗研发领跑国际市场……而创新加速度背后,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公司犹如“隐形发动机”,为产业欣欣向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2002年成立的博济医药,正是国内创新药产业萌发期诞生的新药研发“引擎”。在临床一线工作十多年,博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王廷春逐渐将目光从用好药转向做好药。“作为医生,每救治好一个病人都会非常有成就感,而如果研发一款新药,或帮助别人加速研发一款新药,就可能救治成千上万的病人。”在做客上海证券报与约珥传媒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时,王廷春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回忆起了他的创业初心。
博济,有“博采众方,广济天下”之义,也可以理解为“博施广济”“广泛救助”。王廷春以此为公司命名,就是时刻提醒团队成员,以博济之心助力新药研发。18年来,公司累计为客户提供临床研究服务近800项,通过公司提供的临床研究服务助力客户获得新药证书60多项,生产批件约80多项。如今,新冠肺炎药物研发争分夺秒,王廷春再次率领博济医药与时间赛跑。
从医转药只因博济之心
在创立博济医药之前,王廷春是一名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生,肿瘤科、急诊科曾是他的阵地,而这两大科室通常也是与死神较量、与时间赛跑最激烈的地方。“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每当及时救治了危重病人,我们会非常有成就感,但病人只能一个一个救,并且也有很多危重疾病因为没有特效药物,作为医生也只能束手无策。如果针对一种疾病开发一款新药,那成千上万的病人就有救了。”王廷春开始意识到从医与做药所蕴含的不同的价值和能量。于是,他入职一家新药研发机构学习,希望搞清楚一款新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从靶点的发现,到合成化合物,再到筛选候选化合物,确定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研究体外至体内的药效,之后做毒理……这一系列过程仅仅是完成了临床前研究。此后经过药监局审批,再逐步进入临床Ⅰ、Ⅱ、Ⅲ期,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后,方能申报注册上市。”王廷春向记者坦言,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而在2002年,国内大多数药企技术力量还不够雄厚,新药研发面临种种难点和痛点,因此王廷春希望以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身份,助力国内新药研发,博济医药应运而生。
以博济命名,也道出了王廷春创业的初心。事实上,他在创业之初就对医药公司与CRO公司有了清晰的价值研判,后者对新药研发具有更大的赋能潜力,能够真正发挥博济的作用。在王廷春看来,相对于普通的医药公司,CRO公司作为专业的研发服务机构,拥有更多研发经验和专业积累,因此能够有效提升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我们的作用就是帮助药企少走弯路,降低研发成本,加快新药上市进程。”王廷春说,CRO公司就是新药研发的加速器,或者说是医药产业的发动机。
转危为机助力新药研发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往往能事半功倍。18年来,博济医药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专业的足迹。
深耕医药行业多年,王廷春深知,新药研发不同于其他行业,CRO公司更需要靠专业水平、高质量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我们从发展之初到一步步成长,就是坚持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时刻为客户着想,才能得到认可,建立品牌,一步步发展壮大。”王廷春说。
然而,创业创新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2015年7月22日,国家药监局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被称为史上最严的“722临床核查风暴”,给博济医药的经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公司临床试验项目进度缓慢,进而导致业绩下滑。
面对政策调整给行业带来的震荡,博济医药积极应对:加强项目管理,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密切配合促进项目进度;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全面梳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利用资本力量,收购美国HPC公司等国际化团队,加速公司国际化进程。
事实上,此轮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其目的是提升我国新药研发质量并提高行业的规范程度。虽然短期给部分医药公司及CRO公司带来了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新药研发行业规范程度提高,将促进整个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行业的精细化分工,使制药企业更加认同CRO公司的专业性和必要性。
紧接着,随着国家鼓励新药研发创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逐步出台,包括提高药品审批标准、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证持有人制度、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制等,给博济医药等众多CRO公司及整个制药行业送来暖风。在新药研发市场蓬勃发展的带动下,CRO业务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提升,CRO行业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2015年也是博济医药登陆创业板上市的第一年。初入资本市场便历经实战检验,这不仅让博济医药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也令其发展的步调更加成熟、稳健。近几年来先后承接了几十个创新药研发、